首批澳洲萊豬叩關 食藥署:不提高邊境抽驗比率、不公佈流向
我國開放萊豬進口4年多來,首度驗出一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含有萊克多巴胺,雖含量合格未超標,仍引發各界議論。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召開臨時記者會,毒物背景出身的署長姜至剛親自說明。(鄧博仁攝)
我國開放萊豬進口4年多來,首度驗出一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含有萊克多巴胺,雖含量合格未超標,仍引發各界議論。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召開臨時記者會,身爲毒物專家的署長姜至剛親自主持,形容這批澳洲萊豬產品是「合格的同學」,爲什麼要一直盯着他?那不就大家更恐慌了嗎?
食藥署5日召開臨時記者會,由署長姜至剛(右二)親上火線對外說明,姜至剛強調,該批澳洲冷凍豬腳檢出微量,跟標準仍差了十倍,因此,食藥署在邊境是合法放行,但業者事後發聲明致歉、甚至表達要銷燬等行動,他只能表達尊重。圖左起爲食藥署食品組組長劉芳銘、副署長林金富、署長姜至剛、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鄧博仁攝)
一批澳洲進口豬腳含有萊克多巴胺被食藥署在邊境驗出,含量爲0.001ppm,符合殘留容許量標準0.01ppm,因此食藥署放行,並顯示於「豬肉儀表板」。儘管產品合格,但進口業者今天發佈聲明向大衆致歉,並表示已明確要求供應廠提供零檢出萊劑的產品,針對該批肉品會自行多方送驗,並與國外廠商討論賠償及銷燬等事宜。
目前食藥署針對進口牛肉、豬肉,在邊境檢驗頻率採一般抽批(2%到10%),進口牛雜則是100%監視查驗。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對於所有邊境查驗採取一致的態度,相關標準都是一體適用的,因爲沒有不合格,將不會提高邊境查驗頻率。
外界關心,食藥署是否會提高邊境檢驗進口豬肉、牛肉的頻率?姜至剛指出,根據《食安法》規定不合格的要公佈,政府依法行政,如果合格也要公佈,那就公佈不完了。」他反問,「合格的同學你爲什麼要一直盯着他?那大家不就更恐慌了嗎?」至於產品流向,他表示尊重市場機制。
姜至剛指出,含萊劑牛肉在101年9月11日開放進入市場,是馬英九前總統時代通過的規定,含萊劑豬肉則是在110年1月1日,蔡英文前總統任內通過的標準。他強調,自己是臨牀出身,101年到現在,從來沒有聽過食用牛肉導致乙型受體素中毒的事件。
姜至剛指出,邊境抽驗是多年來持續進行的,抽驗合格的就是安全的、就會放行,這次檢出0.001ppm,和標準0.01ppm差了十倍,食藥署經過確定再確定才放行,到後市場端也會稽查,達到更好的把關效果。食藥署統計,110年至114年3月間,食藥署專案查覈豬肉及其可食部位標示約30萬件,查獲111件不合格,共裁處352萬元整。
另外,外界擔心本次澳洲萊豬叩關,是美國萊豬輸臺的敲門磚。姜至剛回應,這個在邏輯上叫做「不可想像及不存在」,我可以說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至於進口業者要自行送複驗,他表示,沒有特別的評論,但尊重他們對於行銷或商業上的行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