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萊豬是「合格同學」 不公佈流向

食藥署5日召開臨時記者會,署長姜至剛親上火線對外說明萊豬進口,姜至剛強調,該批澳洲冷凍豬腳檢出微量的萊克多巴胺,跟標準仍差了十倍,因此,食藥署在邊境是合法放行。(鄧博仁攝)

我國開放萊豬進口4年多來,首度驗出一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含有萊克多巴胺,雖含量未超標,卻引發民衆不安。衛福部食藥署5日召開臨時記者會,署長姜至剛形容這批澳洲萊豬是「合格的同學」,如果一直盯着,大家會更恐慌,因此食藥署不會公佈萊豬流向、不會提高邊境查驗頻率。消基會表示,無論有無超標都應提高抽驗率,政府若做不到清楚標示是否含有萊劑,就應停止進口萊豬。

目前食藥署針對進口牛肉、豬肉,在邊境檢驗頻率採一般抽批,2%到10%,進口牛雜則是100%監視查驗。姜至剛指出,對於所有進口食品邊境查驗,標準都是一體適用,根據《食安法》,不合格產品要公佈流向,政府依法行政,「如果合格也要公佈,那就公佈不完了!且合格的同學你爲什麼一直盯着他?」

姜至剛指出,含萊劑牛肉在101年9月11日開放進入市場,是馬前總統時代通過的規定,含萊劑豬肉則是在110年1月1日開放,是蔡前總統任內通過的標準,並強調自己是臨牀出身,101年至今從沒聽過食用牛肉導致乙型受體素中毒的事件。

姜至剛說,該批產品檢出萊克多巴胺0.001ppm,和殘留容許量標準0.01ppm相差10倍,食藥署是經過確定才放行。至於進口業者將自行送第三方複驗,他尊重業者商業策略。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表示,既然臺灣已抽檢出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那無論該批貨物有無超標,都應調升進口豬肉邊境抽驗比率,食藥署竟直接回「不提高」,令人非常遺憾。呼籲食藥署滾動式檢討抽驗機制,還給民衆能夠放心的消費環境。

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補充,抵禦萊豬的第一道防線,只有政府能夠做到,無論本次「澳洲萊豬」是不是個案,都需要爲民衆食安負責,呼籲停止進口萊豬,否則應清楚標示來源與是否含有相關殘留物,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表示,澳洲萊豬成功闖關,顯示「三管五卡」已變成「不管不卡」,賴清德總統上任尚未滿1年就譭棄當年承諾,豬肉進口商在端午節前夕進口大量萊豬,明顯是在「試水溫」。

民衆黨立委陳昭姿則說,關稅首輪談判完後,一定是美豬、美牛開放問題,針對牛絞肉、高齡牛隻、豬肉原產地標示等,美國已明示這是非關稅貿易障礙,臺灣人擔心吃到瘦肉精,但政府提出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行政院長卓榮泰真的要全面對美國下跪投降、犧牲民衆知情的權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