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萊豬換關稅?消基會提「3建議」籲守住食安底線

▲據傳臺灣研擬允許進口美牛內臟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來做關稅談判。(示意圖/記者許宥孺攝)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臺美暫時性關稅協議於近日出爐,雙方暫定對美商品課徵20%稅率,總統賴清德強調「仍有努力空間」,並重申談判須堅守四大原則:保障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與國人健康。然而,面對美國可能要求臺灣放寬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肉品標準、取消產地標示制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下稱消基會)也提出3項建議,並呼籲政府不得以犧牲消費者權益爲談判籌碼。

消基會指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2025年初即公開點名臺灣應解除美牛內臟及絞肉進口禁令,並放寬美豬產品中的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據悉,臺灣目前對豬腎的容許值爲0.04ppm,已有別於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訂定的0.09ppm,而今傳出政府考慮比照國際標準放寬,讓消基會憂心臺灣可能再度讓步。

除了進口限制,美方更將臺灣要求肉品產地標示、嚴格的邊境與餐飲查驗制度,視爲「技術性貿易障礙」。消基會強調,這些制度並非貿易壁壘,而是保護國人健康與消費者知情權的基本手段,若取消標示制度,將使市場陷入資訊黑箱,民衆可能在毫無辨識能力下購買含萊肉品,嚴重損害選擇與安全權。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圖/消基會提供)

面對可能的談判妥協,消基會重申立場,「不反對貿易談判,但堅決反對以消費者權益作爲代價。」他們並引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1962年提出的四大消費者基本權利——安全權、被告知權、選擇權與發聲權,強調政府有責任爲國人爭取資訊透明與健康保障。

若政府終究無法守住標示制度,消基會提出「間接辨識策略」作爲退而求其次的防線。具體包括三項建議:一,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讓其他國家來源明確揭露;二,建立肉品追溯查詢平臺,讓民衆可透過網站或APP掃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與檢驗紀錄;三,修法將未標示產地者列爲「高風險品」,加強邊境查驗並限制通路販售,藉此讓消費者能反向辨識來源,降低潛在風險。

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表示,臺灣民衆的飲食文化與國外不同,特別是豬腎等內臟類在國人餐桌上常見於產後調養,因此容許值的標準應更謹慎。儘管他對此次談判結果持悲觀態度,仍強調「產地標示是食安最後一道防線」,政府應勇於向美方表達底線,保障民衆最基本的知情與選擇權。

消基會呼籲,政府應堅守談判四大原則,勿將標示義務或安全標準作爲換取關稅減免的籌碼,面對美方屢次要求,臺灣應以民主社會爲本,守住資訊透明的底線,讓消費者能自由、安全地選擇自己要吃的食品,唯有在資訊公開的前提下,臺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維持自主與信任,避免食品安全成爲政治交易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