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調適假成「階級假」 新制漏洞重重
▲教育部新修《教師請假規則》增列「身心調適假」,原意在關懷教師心理健康、緩解教育現場壓力,卻在推動過程中造成制度性的階級劃分與行政混亂。(圖/記者周宸亙攝)
●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新修《教師請假規則》增列「身心調適假」,原意在關懷教師心理健康、緩解教育現場壓力,卻在推動過程中造成制度性的階級劃分與行政混亂。從正式教師到代理教師,再到幼兒園教保員,法律適用各自分裂,行政配套又漏洞百出,這項「立意良善」的新制,如今成了教育現場新的壓力源。
真正關心教師的政策 不該止於象徵性關懷
最不接地氣問題在於課務排代未明,教育部宣佈假別上路,卻未提供標準化作業流程,讓課務安排、導師調度、學生學習銜接皆陷入無章可循的窘境。
雖然部內聲稱代課費由學校支應,但經費與審覈責任卻無明文規範,致使地方與學校各自爲政。目前有些學校擔心日後稽覈取責而猶豫核假,有些乾脆以保守解讀應對。
結果,一邊是教師期待紓壓,一邊是行政疲於排課,政策旨在舒緩壓力,卻反倒加重了壓力。
其次,代理教師的處境揭示法源斷裂。教育部雖宣稱補助經費「涵蓋長期代理教師」,但現行制度下,代理教師依《行政院與所屬各機關約僱人員給假辦法》,並不適用《教師請假規則》。當法令不修、條文未列,補助便成空話。
試想,若正式教師得以依法休息,代理教師卻連請假的權利都沒有。差別待遇不僅違背同工同權原則,更形同政府自行劃出「休假階級線」,在教育現場製造制度性不平。
幼教現場的遺漏,更是匪夷所思。公立幼兒園教師被列爲適用對象,但教保員仍受《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請假辦法》規範,未納入新制。
再者,私立幼兒園的教師與教保員則完全受勞基法限制,同樣被排除在外。兩組人員並肩工作於同一教室,卻因法源不同而擁有不同休假權益,這種內部分化不僅傷害團隊合作,更違背「健康校園」的政策初衷。
真正關心教師的政策,不該止於象徵性關懷,而應務實處理制度中的細節。教育部必須儘速補修法令、釐清排代責任,並將教育現場內所有工作者,包括代理教師與教保員,一併納入關照範圍。
唯有如此,政策才能從紙上規定,走向真正的職場關懷。
▼教育部必須儘速補修法令、釐清排代責任,並將教育現場內所有工作者,包括代理教師與教保員,一併納入關照範圍。(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