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案保母姊妹一審重判非終點 網路媽媽羣聲明持續關注莫遺忘

▲臺北地院3月19日審理剴剴案,聲援剴剴的網路媽媽羣,號召約1千位民衆聚集場外呼口號,譴責涉案在押保母姊妹劉彩萱、劉若琳的犯行。(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黃哲民/臺北報導

涉聯手虐死1歲男童剴剴的保母姊妹劉彩萱、劉若琳,今(13日)被臺北地院國民法官依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等罪,重判各無期徒刑與18年徒刑,長期關注本案的「剴剴網路媽媽羣」,今晚聲明對劉若琳的量刑感到遺憾,但尊重司法判決,並強調「這不會是行動的終點,孩子的生命不該被遺忘,制度的改革也不能停在這裡!」

「剴剴網路媽媽羣」10多位成員今下午到庭聆判,與許多其他自發旁聽的熱心民衆眼眶泛淚,還有人低聲啜泣,媽媽羣幹部研商後,晚間發表聲明迴應判決結果,表示「我們深知,無論如何判決,都無法改變剴剴離世的事實,這條年僅1歲半的生命,已經無法挽回,也沒有機會再追求更重的刑責。」

▲聲援剴剴的網路媽媽羣,5月10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萬人上街遊行。(圖/記者林敬旻攝)

然而,這起案件讓社會聽見了孩子的哭聲,喚醒了更多人對兒童安全的關注,司法也給出了基本的迴應,這是臺灣社會共同努力的成果。

剴剴案尚未結束,後續仍有二審、三審程序。剴剴網路媽媽羣將持續關注,堅守第一線,守護每一個孩子的名字,確保這場由孩子生命換來的警鐘,不會隨着時間被遺忘。我們相信,唯有從社政、司法等體制面徹底檢討、改革,才能真正杜絕下一個悲劇。

針對社會部分聲音將不滿情緒指向國民法官與職業法官,我們也要強調,國民法官制度尚在起步階段,他們與你我一樣,都是願意走進法庭、承擔壓力、用心傾聽的普通人。改革的目標是制度,而非將仇恨錯置在個人身上。

▲臺北地院歷次審理剴剴案,場外都有聲援剴剴的網路媽媽羣成員舉標語喊口號。(圖/記者黃哲民攝)

最後,我們要感謝所有願意關心這起案件的民衆,感謝法官與國民法官願意傾聽社會的心聲、孩子的心聲,也傾聽我們這羣媽媽的心聲。因爲有你們的關注,這條走在改革路上的艱難旅程,纔有機會被看見、被延續。

「剴剴的生命不該被遺忘,這場行動也不會停下來。」

「剴剴網路媽媽羣」由3位熱心媽媽於去年(2024年)5月成立,透過臉書號召成員加入,最初目的是究責兒福聯盟在剴剴案的疏失,去年7月劉氏姊妹審理中第1次延押庭,3位創羣媽媽開始旁聽關注,並舉牌譴責劉氏姊妹。

去年9月,法官開庭調查劉氏姊妹聲請不採行國民法官參審,多位旁聽民衆氣憤劉氏姊妹犯行與態度,主動加入媽媽羣聲討,法庭現場變成媽媽羣增加成員的重要管道。

▲TPBL職籃爲「剴剴案」發聲,賽前在國王主場電子看板有聲援標語出現。(圖/TPBL提供)

海外也有聲援剴剴的行動,起初人數還比本土多,1位在美國的臺灣媽媽去年3、4月間,發起「爲剴剴舉牌」活動,迅速得到英、美、韓國、新加坡、香港與馬來西亞等地華人媽媽響應,她們心疼落淚剴剴的遭遇,利用工作、帶小孩空檔,分頭蒐集剴剴案相關影像,還有人寫歌、剪輯短影音分享。

本土與海外媽媽羣合作後,這些影音素材成爲剴剴案歷次開庭,媽媽羣在場外舉標語、海報抗議劉氏姊妹惡行的重要基礎,不分海內外的熱心姊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原本僅30多人的媽媽羣,今年(2025年)3月19日首度號召,就吸引約1千人於開庭時,聚集場外呼口號2小時示威。

▲聲援剴剴的網路媽媽羣,希望凝聚這股關注兒虐事件的力量,持續關注剴剴案二、三審進展。(圖/記者黃哲民攝)

319活動使媽媽羣成員激增到近70人,萌生挑戰舉辦凱道集會、喚起更多人關注兒虐議題的想法,不到2個月準備時間,就在5月10日促成萬人上街遊行,而上網募集連署修法的表單,2天就突破1萬人響應,最後逾13萬人參與,並在凱道集會當天提出6大訴求,得到朝野重視。

爲何媽媽羣成員能獲得衆多支持者力挺,甘願頂着烈日、冒着大雨,排隊站立1、2個小時,只爲旁聽剴剴案開庭,成員表示「只要是媽媽,無論身在何方,得知剴剴遭遇,無不落淚」,因唾棄兒虐,她們願站出來表態,面對後續的二、三審,希望凝聚這股力量,關注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