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政府鼓勵婚育 莫忘「國家和你一起養」(鍾重發)
行政院通過「好孕三方案」,在既有社會保險生育給付下「補差額」,每名嬰兒一律補助至10萬元。(報系資料照)
近日「生一胎補助10萬元」的話題很夯,不只談政府如何幹吃社會保險豆腐,更深入評論這政策會不會帶來出生率提升的效益。很多人都對政府「生一胎補助10萬元」政策搖頭,都說當今適婚育年齡的連婚都不想結了,何況是要生育子女!
臺灣民衆失婚率非常嚴重,據內政部統計指標臺灣適婚年齡中(15歲以上),男性有偶率從2014年的37.55%,下降至2023年的29.83%;女性有偶率從2014年的52.01%,下降至2023年的41.41%,將近有7成適婚男性失婚,有6成女性失婚。大量適婚者的失婚,對社會與國家都不是正常現象,何況連婚都不想結的人,怎會爲了幾萬元的補助金生育子女呢?
前衛福部長邱泰源曾提及,「鼓勵多辦聯誼」來解決少子化問題,卻引發婦女團體批評邱泰源搞錯重點,然筆者卻認爲邱部長所提的「鼓勵多辦聯誼」非常重要。許多當今適婚的年輕人從國小到高中、大學一直都是「母胎單身」,這些從來沒有交往經驗的年輕男女們,如果公司、政府都沒辦「聯誼」活動,光想要認識異性對象就非常困難,更別說是要步入結婚、生子的人生階段。
在新冠疫情期間,疫情指揮中心於2020年4月1日製定「社交距離注意事項」,提出人與人須保持社交距離並戴口罩,自此後民衆結婚人數大減。從2019年的13萬4524對,減至2020年的12萬1702對、2021的11萬4606對,然在2022年解封后結婚人數就稍提升至12萬7533對。可以看出明顯,當人與人之間減少互動時,結婚的意願與機會就都相對減少了。
結婚率下降的「不婚潮」絕對不是偶發現象,是個人與社會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若當局還是不重視學生的交友、戀愛、婚姻教育,公司、社團、政府還不多辦聯誼活動,讓年輕人建立與異性認識、交往、親密的機會,連婚都結不了,想藉「生一胎補助10萬元」提升生育率,更豈不是空談呢?
累計今年前8月結婚人數僅有約6萬8千對,如今民衆結婚意願持續下滑,今年結婚對數有可能跌破11萬對,成爲史上最少人結婚的一年;而今年累計前8月的新生兒出生數僅有7萬2778人,今年的新生兒出生數可能跌破12萬人,成爲史上最少人新生兒的一年。現代年輕人早已丟棄結婚等於生育的邏輯,若年輕人連結婚都不想結了,要以「生一胎補助10萬元」生小孩,豈不是更是緣木求魚、難上加難嗎!
唯有讓年輕人當下生活安定並對未來抱持希望,年輕人才「有能力」與「有意願」結婚和生養小孩。若政府能在提高「薪資」、多辦「聯誼」、供應「社住」下,再搭配「生一胎補助10萬元」政策,或許即能扭轉當今年輕人少婚、少育的想法,進而創造年輕人想婚、敢育的新社會,兌現蔡英文總統「0到6歲,國家和你一起養」政見。
(作者爲空大講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