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政府勿重蹈《澎湖海戰》歷史覆轍(沈迺訓)
對岸在賴清德總統剛上任當天,就極具針對性地宣佈開拍《澎湖海戰》,當時海報上就顯著標出「統一臺灣」字樣,其所欲表達的強烈警告性政治訊號已是不言而諭。(圖/本報系資料照)
就在臺灣內部猶爲726大罷免內鬥方酣,官民上下對於對岸方面發佈了內容警告意味極其濃厚的《澎湖海戰》電影15秒預告片,社會輿論竟無一絲察覺。分明禍近身前,仍嬉戲如故,恰如古代諸多政權覆滅前夕,識者無不長嘆。
去年,對岸在賴清德總統剛上任當天,就極具針對性地宣佈開拍《澎湖海戰》,當時海報上就顯著標出「統一臺灣」字樣,其所欲表達的強烈警告性政治訊號已是不言而諭。
如今,在15秒預告片中先是出現兵棋推演的畫面,接着出現枕戈待旦四字輔以戰艦炮轟的威懾演出。片末,則是以「統一臺灣」的滿版畫面收場。
「統一臺灣」四字,從去年海報的普通字體大小的副標提示,到此次作爲唯一結尾標題且滿版呈現。此種作法,加之中共官方近期顯然不斷加大加嚴對賴批評態度的作法,幾可視爲對岸官方在對賴政府上臺感到嚴重落失的和平無望之下,着手塑造對臺戰爭正當性的敘事鋪墊,正式開啓動武前置準備作業的全國輿論動員工作。
回顧澎湖海戰的史實背景,與如今臺灣處境可謂如出一轍。在鄭成功主政時期,明鄭內部尚有抗清保明一爭華夏正統的信念與底氣。隨着鄭成功一死,忤逆父親上位的鄭經隨即武力清除父親舊臣與異己,開啓其統治合法性欠缺的治理時代。
鄭經雖名義上繼承「復明」旗號,也多次作詩表明光復故土心跡。然其實質作爲隱然有「鄭獨」、「去明化」趨勢。包括在永曆帝死後寧可南明無主,也不願擁立曾監國的魯王朱以海或寧靖王朱術貴等其他朱明宗室繼位爲帝;以及期間曾配合吳三桂等人發動的三藩之亂「反攻大陸」,本質卻是軍閥式的擴大地盤斂聚資源、擴大戰略縱深,非純爲抗清保明而來。期間更曾數次與清廷展開秘密談判統一形式,亦不過拖延敷衍而已,始終想裂土自立。
鄭經更曾自言「臺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企謀不與清廷爭正統換取清廷承認明鄭政權如朝鮮的獨立地位。種種作爲反映其既不甘願受南明朝廷節制,又不承認歸屬中國,別立乾坤之心自不待言。
再觀賴清德近年軌跡,竟也幾分相似鄭經當時。例如其曾忤逆蔡英文迫求初選爭權;上位後開始黨內外的反抗勢力清理;日前於「團結國家十講」場合更違憲引用其黨綱決議文內文,以總統之尊直接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連後句國號是中華民國都逕自省去;日前亦曾隱諭兩岸是大、小公司關係,合併並非不可談,卻是口惠而實不至;賴同樣不甘繼受中華民國的中國法統,更加不承認兩岸有所隸屬關係。觀賴上任至今的大體言行,無不與鄭經效法,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然而明鄭並非亡於鄭經之手,史實的澎湖海戰實際投降人是經子鄭克塽。這並非克塽投降心切,實是外部清軍整備多年又建立強大水師,內部則是宥於財政惡化、派系傾軋。尤其政權賴以爲繼的抗清保明的意識形態,更隨鄭成功的死去與雙邊實力消長態勢之絕望而不復存在。鄭氏政權離心離德已是一盤散沙,澎湖海戰的到來對其而言反而是一種「解脫」。
站在中共視角,無疑是將賴視爲鄭經一般對待,而非認爲賴願作鄭克塽第二。然而從共軍方面近年不曾斷絕的繞臺、軍演等實際行動來看,對岸實已完成相當程度的戰爭準備。真正欠缺者,僅是一個「可操作的時機」與「能控制風險的藉口」。這意味着中共方面的認知,是單憑軍力就能降服現代鄭經,亦已對於等候現代鄭克塽的出現失去耐心。因此,讓現代版的《澎湖海戰》提前在鄭經時代開打,難謂非不可逆的大勢使然。
《澎》片隱諭的是千古一帝康熙於350年後即將王者歸來;而對岸透過《澎》片要對兩岸人民釋放「戰爭不可避免」以及「解放軍不可戰勝」的清晰政治訊號,不日將成爲自上世紀末「1995潤八月」以來,史上最強大的統一戰爭輿論壓力。
彼岸已然點燃歷史敘事的導火索,企圖用電影包裝軍事意圖、用國族記憶渲染統一正當性。臺海危機迫在眉睫,臺灣卻仍沉溺於726大罷免的內耗泥淖之中。國事糜爛,輿論嬉鬧,一如王朝末世之時,城外早已戰鼓,城中猶有笙歌,豈非亡國凶兆?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