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十講施政藍圖 在野勿輕怠(沈迺訓)
總統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至今已進行到第四講。(資料照)
總統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至今已進行到第四講,儘管賴在各次演講中不時摻雜帶有濃厚綠營意識形態認同出發的憲政制度理解,以總統高度而言其論調中立性有失偏頗,甚至難以消除是爲大罷免造勢所生政治動員的行事動機。然而也必須注意到,扣除掉那些細部失言與綠營主觀看法的發言部分,賴在其三次講演完整文稿內容中,總體而言仍不失國家生存戰略架構藍圖鋪陳的高度,在野必須事先因應,並儘速提出足以與之齊觀的國家論述,斷不能純然糾結在內容細節進行遊擊式的話題攻防,否則待其論述漸已清晰,取得國家認同的話語主導權與解釋權,將大大不利在野政治攻防。
在野必須注意到,當廢監院成爲己方重點推動的政治議程卻遭綠營反對推動的當下,賴卻在第三講明確提出「五權分立」的說法。先不問賴動機爲何,其擁護五權憲法的政治效果已然達成,將可有效拉大其政治光譜原先不足的縱深,同時讓在野往後在五權憲法的守護立場上進退失據。
另外,賴不時提到的「公民」字彙,以及強調經過多次修憲臺灣人民已成爲修憲的主體,可透過公民投票決定國家定位的基本權利,富具政治喚醒的效果。倘賴在後續講演中進一步拋出「司法改革」、「修憲機制」等議題,就可能配合立法院及公投程序,提出具體修憲或法制調整草案。這些改革一旦啓動,將牽動國會攻防、引發藍營及泛綠陣營的激烈辯論,並可能訴諸以公投複決的形式檢驗最新民意,此將有利於賴塑造以憲政高度的選戰框架爭取2028連任態勢。
以及,賴在第四講假「國防」議題批評在野刪減凍結先前預算,大談增加國防預算超過GDP3%以上的必要性與決心;又倡議要大幅提升國軍榮譽與權益藉此拉攏軍界。此將重重考驗在野一方對於相關預算審查來自軍方利益方面的遊說抗壓性,以及如何對民意提出在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必要軍備之間,務實衡平利害的政治態度。
接連四講已引來國民黨與民衆黨爲主的輿論激烈批評,已可預期後續若再談及「外交」、「兩岸」、「民主」等敏感主題,社會辯論更將趨於白熱化。就目前在野兩黨主席的應對態度而言,恐已陷入跟隨賴議題的被動角色,長此以往不利於爭取多數輿論認同,務須予以「超前部署」提出在野影子政府版的國政論述,方能往後有效應對來自綠營的政治攻勢。
對人民而言,賴這一套「十講藍圖」將成爲檢視政府施政重點和在野黨國家政策差異的主要依據。因爲就政治效果而言,待賴完成「團結國家十講」講演,這套系列演說就不僅是政策宣示,而會演化爲一份完整的「國家發展與認同白皮書」,以及賴做爲推動憲政與法制改革的政治工具,同時也將成爲綠營選舉動員的論述平臺,發揮綠營在未來選舉與兩岸關係論述的戰略基石的效果。其對臺灣往後內政走向、黨際競合與公民對話格局,將有深刻顯著的影響力。
誠然在野應「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但也必須正視賴十講必將成爲其總統任期中的中長期政策的指引,並藉此向外界宣示臺灣在主權、民主及法治上的立場與路線的政治目標。這種對內凝聚共識、對外塑造臺灣定位的完整政策藍圖的政治目標,正是在野兩黨至今付之闕如的關鍵宏大政治敘事,已不容在野輕忽低估對待後果,進而再度犯了在大罷免議題判斷嚴重錯估局勢的錯誤。(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