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打擊宗教交流 賴政府疑神疑鬼(沈迺訓)
近日中國大陸福建泉州富美宮蕭府太傅的環臺遶境活動遭疑是統戰,陸委會隨即一副磨刀霍霍打算從嚴查處的政治姿態,不免引發全臺宗教界集體交流恐慌潮。(圖/民進黨提供)
近日中國大陸福建泉州富美宮蕭府太傅的環臺遶境活動遭疑是統戰,陸委會隨即一副磨刀霍霍打算從嚴查處的政治姿態,不免引發全臺宗教界集體交流恐慌潮。然而這並非陸委會首次發難,而是自總統賴清德上臺後尋求打擊兩岸宗教交流的又一力作。
回顧去年4月,準總統賴清德尚誇誇其談:「期待中國大陸要有自信,要願意面對臺灣人民託付的民選合法政府,這樣纔是兩岸交流正道。」
賴期待對岸要有自信,自己上任後的真實作爲卻盡喪自信、備顯心虛,反而暴露民進黨執政自詡的臺灣政治優越性、體制優越性、文化優越性不過就是空洞無比的政治宣傳,而非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稍一遇陸方的交流測探,就有如玻璃心般碎成一地,自信盡失趕忙閉關自守的駝鳥心態表露無遺。
證據在於,賴於去年8月赴廟參拜時,當場告誡宗教界「不要被拐、被招待」、嚴防中國宗教統戰。更「言出法隨」,不久內政部就稱獲民衆檢舉,「臺灣省道教會海峽青年團」以宗教交流名義吸收臺灣青年加入,將查明後移送法辦絕不寬貸。賴又在今年3月赴臺東天后宮參香時,再度強調:「中國所有宗教交流都有統戰目的」。
結合此次富美宮事件,賴政府這套針對宗教交流的壓制組合拳打得震天價響,對宗教界與廣大信徒的政治警告意味不可謂不濃厚。問題是,即使赴陸進行宗教交流帶有旅遊成分,甚至受到對岸的「超規格接待」,難道就會一夜人格大變,自我否定臺灣固有價值?如是,則臺灣政府自詡世界前列民主法治的治理成果可謂徹底失敗,實應早早終結政權;如否,只能說又是一種「販賣恐懼」的統治伎倆,旨在洗腦臺灣人民對對岸的敵視與疏離。
猶記得前總統蔡英文與時爲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曾先後提及「戰爭恐懼」一詞,意有所指地呼籲政黨及政治人物「不要爲了選舉利益,販賣戰爭恐懼,甚至用恐懼來煽動臺灣人民」。但觀今賴政府一系列打擊兩岸宗教交流的手段,亦使人質疑此舉是爲執政需要、選舉利益而生,對人民強行販賣統戰恐懼,進而利用恐懼來進行「恐懼管理」,迫使人民主動放棄憲法賦予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民進黨政府擔心卻沒敢明說的是,散佈臺灣各地的宮廟系統及其百萬信衆,確實是一股堅實的「地下政治勢力」,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地方大選乃至立委總統選舉的氛圍與結果。這種宗教力量自古就不爲統治者所喜,如其不能爲執政黨所用,適度敲打就成爲必要的統治手段。
又懼於如此龐大的宗教族羣,一旦兩岸交流頻繁,反而加深其對中華文化及祖源的歸屬認同感,必將嚴重動搖鄉間基層對於民進黨執政長期灌輸的「臺灣價值」基礎,最終導致政治信仰體系崩壞。這將讓執政者完全不可忍受,因此必須在認同火苗竄起之前就予以撲滅,此恐爲賴政府一系列壓制宗教交流行動的真實動機。
自1980年代末兩岸開放交流自今,往來兩岸廟宇的宗教人流之多,絕對是數以百萬人次計。眼看賴政府將防宗教界與陸方交流當防賊一般對待,卻忘了柏林圍牆始終沒能阻防兩德人民渴望交流融合的歷史殷鑑,任何試圖阻擋如此沛然莫之能御的信仰洪流的手段,終歸徒勞無功。
賴政府當思堵不如疏,就讓雙方自由交流產生火花,讓兩岸彼此的政治優越性、體制優越性、文化優越性透過交流讓民衆自行評斷優劣,方能收兩邊民衆各自吸收對方優點、反省自身缺點的交流效果。
兩岸宗教交流本應是民間信仰與文化互鑑的良好平臺,卻淪爲賴政府「疑神疑鬼」、以恐懼治理的政治工具。真正的政治自信,不會是封鎖交流,不會是妖魔化對岸,更不會是用行政命令箝制信仰。而是放手讓人民比較、選擇、判斷,這纔是臺灣展現治理優越性最佳的對策。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