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總統小心步入藤森陷阱(沈迺訓)
總統賴清德年節談話時口口聲聲期盼朝野和諧、社會團結,但顯然是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與底下民進黨人大玩黑白臉。(圖/截取自總統府錄影畫面)
總統賴清德年節談話時口口聲聲期盼朝野和諧、社會團結,但顯然是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與底下民進黨人大玩黑白臉,一如放任綠營人士及其側翼在春節期間全臺持續進行大罷免的政治惡鬥,又如縱容行政院長卓榮泰叫囂在野敢不敢倒閣。毫無採取建立朝野互信的行動下,年後政局益發惡化恐將必然。
衆人皆知,賴清德總統不願承認去年大選自己得票未獲超過半數支持,也不接受民進黨在國會未過半的政治現實,未上任就註定無法如前任蔡英文般施展自己的權力意志。執政不如蔡順遂的賴清德顯然心有不甘,加之賴清德的政治性格使然,上任後即拒絕與在野黨和平共處,轉而採取與在野全面對抗的焦土策略。
其中顯而易見者,賴政府在去年面對立院在野多數的局面,先後就在野陣營推動立院職權行使法、三大法案(憲訴法、選罷法、財劃法)等修法及114年度總預算案刪減,盡是採取積極對抗,或教唆親綠公民團體頻頻發動青鳥行動攻訐在野,或濫用憲法職權浮濫提出覆議、釋憲,對於在野陣營的主張絲毫不予理會。
更甚者,在明知在野國會多數,執政難以在立院議程取得進展下,乾脆訴諸民粹,濫用罷免制度,恣意妄爲的推動大規模罷免藍委,意欲借罷免削減甚至擺脫立院少數的窘境,全然不顧國家社會穩定。
上述賴清德總統及其民進黨人一連串荒腔走板的對抗行動,令人想到當年秘魯總統藤森的執政荒唐史。藤森上臺之初同樣處於國會少數執政的局面,其對秘魯國會與在野人士動輒杯葛政府施政感到相當不滿,多次直接公開指責,聲稱國會議員是不事生產的蠹蟲、阻攔法案通過的攔路政客。
後來藤森在國會連連受挫於國會委任立法、國會法案塞車、執政預算大砍等故,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司法部門形成嚴重僵局,藤森開始指控後者侵犯行政職權,妨礙政府推動建設。後者則是在國會駁回了數百項藤森政府提出的法案,其中不乏有假反恐真侵害民權疑慮者,甚至一度險些在參議院以通過動議方式,以藤森道德失能爲由撤銷其總統職務。最後藤森發動「自我政變」解散國會、廢止憲法、另組國民議會、建立臨時政府,從此秘魯從民主重返威權統治。
綜觀藤森「自我政變」的始末,主要是在透過選舉掌握國家權力後,不甘少數執政而採取衝撞憲法體制,濫權擡高行政部門權限,積極打壓其他憲法機關的監督制衡,甚至屢屢以自我解讀憲法實則違憲的舉措治國。而如今賴清德總統統治當局,與之有着高度類同的執政背景與路徑依賴,例如賴總統與諸多拉丁美洲國家民主化後的領導者有着極爲類似的執政思維,自認獲得選民託付當選總統就遂行強人政治,無限上綱行政權限,規避、打壓立法權限,甚至濫用媒體網路對付政敵,手法如出一轍。
事實上賴清德總統特有的「反民主」強人基因,早在擔任臺南市長時代就可見端倪。當時賴清德高票當選臺南市長,卻僅因當選議長者身陷議長賄選案,亦不甘當時綠營在市議會處於少數,因此拒絕到議會備詢,嚴重違反擔任市長的憲法義務,最後更遭監察院彈劾。
賴僅因議長有違法嫌疑就拒絕履行憲法義務,不免是小題大作進行政治操弄;而賴更視監察院依法彈劾於無物,事後怒嗆廢監察院。種種言行已暴露其蔑視民主制度、憲法規範的真實心態,如今擔任總統後與在野對抗的種種行爲,完全複製其當年在南市議會的對抗作風,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賴清德總統實應以當年藤森的失敗爲鑑,勿使國家陷入長期的憲政機關之間的衝突內耗,造成社會不安政治動盪,即刻就可以總統兼黨主席身分宣佈推動朝野和解中止互相罷免的政治承諾,相信總統權威所至令行禁止,省去社會人民今後一年的罷免對立。如否,則臺灣政治的秘魯化、賴總統的藤森化只是時間問題,臺灣民主倒退到瀕臨威權邊緣不日將至。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