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726後 賴政府能善「罷」甘休?(沈迺訓)
賴清德大罷免案後續的政治效應,統治者想到一旦放手可能迎來政敵反撲的悽慘後果,加劇迫使其統治思路越走越窄,最終走向極端政治的統治路數。(圖/本報系資料照)
726大罷免投票日將至,各界所關注者,多侷限於結果席次多寡思考,以衡量對偏好政黨的利害得失。樂觀者甚至天真認爲,罷免如同一場政壇暴風雨,風暴過後必能迎來深層淨化的政治環境。乃至於預估大罷免失敗的一方將順應民意,該下臺的下臺,該換人的換人,各種民怨作風會大逆轉,以討好選民於一時。實則抱持如此樂觀想法的人恐將大失所望。大罷免結果不分成敗,其投票的結束,不過就是臺灣政壇社會腥風血雨的開始,絕無例外。
此須由領導人個人因素切入,方能深刻理解結果爲何如此。賴清德總統自從政以來,一以貫之的強硬拒絕妥協作風始終未改,這種性格卻爲他帶來了凡人難以想像的成功人生經驗,讓他從政之路異常順遂不說,最終更順利登上總統大位。
如此,則必然爲他帶來近乎迷信的遇事路徑依賴思維──只要堅持己見,最後必能成功,因爲過往如此,往後亦不例外。由此出發來分析726過後賴政府可能的政治作爲,實已清晰無比。
首先,如投票結果有利於執政黨,則勢必使其更加迷信於訴諸意識形態而非國計民生,反而更利好於執政、更易於贏得選舉的成功經驗思維之中。在這種被意外的勝利衝昏頭的情況之下,賴政府將更樂於將政府施政全面導向各種高度政治性的政治議程。
可能做法包括,或大力推動極具反中針對性的國安法案,或因此加大加深行政濫權的程度,或進一步箝制限縮人民關於討論統一的言論自由(至少是主動進行言論思想自我審查),乃至於各種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聲稱必須爲更大的國家利益進行退讓。
也不排除視情況需要,推動帶有區分臺灣、中國性質,但不涉及變更國土國號的各種擦邊違憲的公投法案。甚至推動修憲,好將礙於修憲高門檻無法付諸公民複決的政治責任,全然推卸給國民黨、民衆黨等在野陣營承擔。最後再以拯救臺灣免於中國染指的訴求,高喊守護臺灣主權之類的道德勒贖話術,要求人民讓其連任。
倘大罷免結果不利於綠營,則後果更難估計。因爲如此必然逼得處於雙少數的賴政府狗急跳牆,鋌而走險來謀求2028大選連任絕不能失敗。參照陳水扁在第一次執政的末期作風,已充分揭示處於搖搖欲墜無力贏得下次大選的執政者,必然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操弄各種憲法權力,好維繫其統治不至於提早跛腳。進一步再透過使用各種極端的選舉手段,即使「割喉割到斷」也在所不惜,319槍擊案即是血淋淋的陰謀範例。
質言之,屆時沒有不可能的劇情,只有凡人想像不到的劇本。這絕非包牌式的結果預測,而是根據當事人長期的行事作風,以及歷史上多數統治者基於權力運作的慣性下,古今幾無一人走出的政治不歸路。畢竟從無統治者主動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力的案例可供依憑,何況統治者想到一旦放手可能迎來政敵反撲的悽慘後果,加劇迫使其統治思路越走越窄,最終走向極端政治的統治路數。
臺灣人民對於726的結局毫無樂觀本錢,必須對取得統治權力的最高統治者保持高度警戒,時刻注意其言行與施政手段是否漸趨利己極端,齊力防止處於優勢地位的執政黨,將其爲勝選不擇手段,對憲政民主肆行無度的可能扼殺於萌芽。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