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重蹈澎湖海戰覆轍

(圖/本報系資料照)

就在臺灣內部猶爲726大罷免內鬥方酣,官民上下對於對岸方面發佈了內容警告意味極其濃厚的《澎湖海戰》電影15秒預告片,社會輿論竟無一絲察覺。

去年,對岸在賴清德總統剛上任當天,就極具針對性地宣佈開拍《澎湖海戰》,當時海報上就顯著標出「統一臺灣」字樣,其所欲表達的強烈警告性政治訊號不言而諭。如今,在15秒預告片中先是出現兵棋推演的畫面,接着出現枕戈待旦四字輔以戰艦炮轟的威懾演出。片末,則是以「統一臺灣」的滿版畫面收場。

回顧澎湖海戰的史實背景,與如今臺灣處境可謂如出一轍。在鄭成功主政時期,明鄭內部尚有抗清保明一爭華夏正統的信念與底氣。隨着鄭成功一死,忤逆父親上位的鄭經隨即武力清除父親舊臣與異己,開啓其統治合法性欠缺的治理時代。

鄭經更曾自言「臺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企謀不與清廷爭正統換取清廷承認明鄭政權如朝鮮的獨立地位。種種作爲反映其既不甘願受南明朝廷節制,又不承認歸屬中國,別立乾坤之心自不待言。

再觀賴清德近年軌跡,竟也幾分相似鄭經當時。例如其曾忤逆蔡英文迫求初選爭權;上位後開始黨內外的反抗勢力清理;日前於「團結國家十講」場合更違憲引用其黨綱決議文內文,以總統之尊直接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連後句國號是中華民國都逕自省去;日前亦曾隱諭兩岸是大、小公司關係,合併並非不可談,卻是口惠而實不至。觀賴上任至今的大體言行,無不與鄭經效法,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然而明鄭並非亡於鄭經之手,史實的澎湖海戰實際投降人是經子鄭克塽。這並非克塽投降心切,實是外部清軍整備多年又建立強大水師,內部則是宥於財政惡化、派系傾軋。尤其政權賴以爲繼的抗清保明的意識形態,更隨鄭成功的死去與雙邊實力消長態勢之絕望而不復存在。鄭氏政權離心離德已是一盤散沙,澎湖海戰的到來對其而言反而是一種「解脫」。

彼岸已然點燃歷史敘事的導火索,企圖用電影包裝軍事意圖、用國族記憶渲染統一正當性。臺海危機迫在眉睫,臺灣卻仍沉溺於726大罷免的內耗泥淖之中。國事糜爛,輿論嬉鬧,一如王朝末世之時,城外早已戰鼓,城中猶有笙歌,豈非亡國凶兆?(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