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執法怎能獅子大張口

因爲一則蛤蟆湯視頻,執法部門就對餐館開出45萬元罰單,未免有獅子大張口之嫌。據報道,張女士發佈的蛤蟆湯視頻,只有手寫標註,沒有標註菜價、購買鏈接,甚至沒有出現飯店名稱和地址,更像是隨手記錄和分享美食製作。既然如此,“違法廣告”的定性從何而來?

“天價”罰單雖已取消,但仍有不少疑點需要回應。比如從立案到下達《行政處罰告知書》,是單憑一段視頻,還是前往現場發現了違規經營行爲?通報中稱,“當事人涉嫌在網絡發佈使用國家禁止食用的動物蛤蟆加工菜品的視頻”,張女士卻說湯裡的蛤蟆是在當地市場購買的人工養殖蟾蜍。蛤蟆湯到底有沒有使用野生動物?最新通報中所謂“綜合具體事實和危害程度”,也是語焉不詳。據報道,張女士稱提交《陳述申辯書》和《聽證申請書》後,蘭山區市場監管局一度既不撤銷《行政處罰告知書》,也不作出最終的處罰決定。即使是通報中提及的5月12日“不再作出行政處罰”一事,張女士也並不知情。處罰不問青紅皁白,收回處罰卻又扭捏作態,執法哪能如此隨意。

行政執法既關乎政府部門形象與法治權威,也關係市場經營主體權利,必須規範、公正、透明。一則蛤蟆湯視頻,差點換來45萬元罰單,是否有過罰失當甚至濫用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嫌疑?今年初,市場監管總局出臺清單,對12種首次違法和輕微違法行爲不予處罰。當地聯合調查組應認真調查該案的執法行爲,真正規範行政處罰權,提升執法者的法治素養。

執法不是過家家。差點生效的45萬元罰單,對任何一家小餐館,都是無法承受之重。維護好市場環境和消費煙火氣,應從每一次執法公正透明開始。

來源 北京晚報(李松林)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何丹

終審 編委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