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孩子暑假進廚房是一道可貴的“硬菜”

暑期下廚,是對學校勞動教育中“做飯”這一環節最生動有力的承接與深化。勞動課雖獨立成課,但囿於時間、場地和安全,學校實操常流於“紙上談兵”,學生往往止步於“動口不動手”的尷尬境地。暑期恰好提供了彌補這一短板的天賜良機。倘若學校勞動課是理論之種,那麼暑期廚房便是實踐之壤,讓技能之苗在汗水澆灌中破土而出。持續而真實的煙火錘鍊,方使勞動教育從空中樓閣穩穩落地,化爲少年手中真實可感的油鹽醬醋。

更深一層,廚房的艱辛是體味父母辛勞的無聲課堂。當少年從“理所當然”的餐桌享用者轉身成爲“汗流浹背”的創造者,那份對父母日復一日辛勞的體恤與感恩便自然生長。

此外,廚房更是修正不良飲食習慣、培養獨立能力的寶貴訓練場。孩子做飯前“看家裡有啥菜,想大家想吃啥”的統籌,是對食物資源的珍惜與規劃;當孩子親手面對食材的原始形態,經歷擇洗烹調的繁瑣,對“挑食”“厭舊”的任性便可能消融於對勞動成果的珍視之中。而長遠視之,這份獨立解決溫飽的能力,恰如爲未來人生埋下一顆飽滿的種子。

因此,在孩子暑期下廚房這件事上,家長需要智慧與勇氣並存的“捨得”之心:既敢於放手,又提供必要引導與安全保障。學校亦非局外人,不妨將烹飪納入暑假作業體系,提出分層、靈活的要求,使家庭廚房成爲勞動教育的自然延伸。

讓孩子走進廚房,何嘗不是讓他們走進生活真相。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正是生命拔節的韻律;竈火映紅的臉龐,方顯青春成長的榮光。當少年之手不再只翻動書頁,也能在人間煙火中從容調和生活的百味——這,正是暑期廚房獻給未來最可貴的“硬菜”。

作者 關育兵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