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父母護理假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從宏觀層面看,我國獨生子女父母正大規模步入老年階段,養老照護需求呈現井噴態勢。數據顯示,未來數年,數以億計的獨生子女將直面父母養老難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讓子女個人照護力量不堪重負。父母護理假的出現,匯聚了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是共同應對養老困境的創新之舉。目前,已有超過20個省份積極響應,從最早河南設立獨生子女父母護理假,到如今多地將適用範圍拓展至非獨生子女,假期設置也逐步優化,這一系列探索無疑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堅實步伐。

但深入現實層面,父母護理假的推行仍面臨諸多挑戰。在企業端,許多用人單位對這一制度瞭解不足,部分企業認爲其缺乏勞動法的剛性約束,僅是地方層面的倡導性規定,因而執行積極性不高。這直接導致職工在申請護理假時遇到阻礙,甚至出現請假被視同事假、績效工資遭扣減的情況。在職工端,由於對政策缺乏瞭解,加上擔心請假影響工作評價與職業發展,即便知曉有護理假,也只能無奈選擇放棄。

要讓父母護理假從“紙面規定”轉化爲“實際權益”,需要建立系統化的保障機制。立法保障是首要環節,應立足全國層面,整合各地實踐經驗,儘快出臺統一的職工父母護理假條例或實施辦法,將其納入法定假期範疇,明確企業違規的法律責任,爲職工維權提供法律依據。同時,細化實施細則,規範請假流程與證明材料,暢通權益受損時的救濟渠道。

宣傳推廣同樣不可或缺。要將父母護理假政策融入勞動合同示範文本與企業入職培訓體系,利用數字化手段,通過人社部門線上平臺精準推送政策解讀。將企業執行情況納入社會責任考覈體系,與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政策掛鉤,以經濟槓桿調動企業積極性。此外,還需開展孝老敬老主題宣傳活動,在全社會營造支持父母護理假的良好氛圍。

建立成本共擔機制是破解企業顧慮的關鍵。可探索“企業+保險+財政”協同模式,設立專項基金,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緩解家庭與企業的經濟壓力。在財政與稅收政策上,對積極落實護理假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項目招投標優先等政策支持,提升企業落實政策的主動性。

父母護理假連接着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當護理假從“特殊福利”變爲“普遍權利”時,我們收穫的不僅是和諧的代際關係,更是一個對生命全程都充滿溫情的社會。

作者 關育兵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