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優化食品小標籤,守護大民生
食品標籤雖小,卻承載着萬千家庭的飲食安全與健康期待。但在現實中,一些食品生產商在標籤標註上玩起了“躲貓貓”遊戲,將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藏得很深、寫得很小,讓消費者找得費勁、看得頭疼。更有甚者,通過模糊標註、虛假宣傳等手段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權益。
此次出臺的新規可謂直擊要害。新規不僅對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到期日的位置、字體大小、字號、顏色等作出了細緻規定,還要求商家按照年、月、日的順序直接標註保質期到期日。這意味着新規實施後,食品日期將一目瞭然,有效解決“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等問題。
標籤的清晰性只是基本要求,信息的真實性纔是關鍵。現實中,“零添加”“不添加”等模糊表述經常出現在包裝上,消費者誤以爲選擇了更健康的產品,實際上可能陷入了商家的“文字遊戲”陷阱。新規對此類誤導性用語亮出了“紅牌”,讓標籤迴歸客觀陳述的本真。此外,新規還要求強制標示致敏物質信息,這將有助於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概率。
標籤的價值不僅在於傳遞信息,更在於引導健康消費。新增的飽和脂肪與糖分標註,讓“隱形健康殺手”無處藏身;針對兒童青少年的“避免過量攝入鹽油糖”警示語,則將健康教育延伸至日常消費場景。可以說,食品標籤不僅是信息載體,更是消費者科學飲食的“指導者”。如今,公衆的飲食需求已從“吃得飽”轉變爲“吃得好”“吃得健康”。
技術進步爲標籤賦予了更多可能性。數字標籤二維碼的引入,打破了傳統包裝的物理侷限。老年人掃碼可以聽語音講解,視障人士藉助手機識別獲取信息,追求細節的消費者還能通過視頻瞭解生產工藝。比如,一罐奶粉底部的二維碼,既能展示奶源地的生態環境,也能提供營養搭配建議。這種創新不僅拓展了信息邊界,更讓“小標籤”成爲滿足不同羣體需求的貼心媒介。
優化食品標籤標識,本質上是將消費者的需求置於商業邏輯之上。新規對字體大小、顏色對比、信息排列的嚴格規範,將有效堵住企業利用模糊標註誤導消費者的漏洞。表面上看,這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從長遠來看,這將推動行業走向“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真正優質的產品,從不害怕將信息公之於衆。消費者的選擇終將讓誠信經營者贏得市場。如果企業能將標籤視爲與消費者溝通的窗口,主動展示原料溯源、工藝創新等細節,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從“噴碼難尋”到“掃碼可知全貌”,從“霧裡看花”到“一目瞭然”,食品標籤的演變映射着社會對食品安全與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優化食品“小標籤”,守護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安全,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尊嚴與幸福。
作者 陳廣江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呂世成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