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不要盲目迷信洋品牌保健品
過去保健品市場的問題多集中於虛假宣傳或非法添加,如今造假者將目光投向跨境渠道,利用消費者對“保稅倉發貨”的信任,將國產貨包裝成進口高端產品。除了註冊空殼公司,僞造境外品牌資質之外,有些造假者甚至將國內生產的膠囊運至海外簡單包裝後“出口轉內銷”,以規避國內的質檢。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操作,給保健品亂象增加了一種新套路。
與傳統的保健品亂象相比,假保健品穿“洋外衣”的危害更大。國內有一些人迷信洋品牌,甚至盲目地認爲國外的保健品質量標準更高,監管也更嚴,因而更值得信賴。當前這類假進口產品銷路很好,原因就在於此。但現實是,在“洋外衣”的掩蓋之下,有的洋品牌非法添加藥物、生產環節髒亂等現象更爲突出。此外,跨境交易不管是否存在,都會被商家當作幌子來搪塞質量問題和逃避追責,導致消費者不知道找誰維權,尤其在法律適用、證據收集等方面都存在障礙。
針對此類亂象,要加大打擊力度,大幅提高假進口保健品的違法成本,對製假售假企業實施頂格處罰,且處罰到人。此外,要進一步強化相關電商平臺的監督責任,督促平臺對“保稅倉發貨”商品進行全流程監管,要求對產品的原產地、成分標識等進行細緻公示和核驗。對於疏於監督的電商平臺,要追究連帶責任。只有讓違法者付出遠高於違法所得的代價,才能讓他們主動摒棄這一欺詐套路。
同時也要看到,由於假進口保健品的銷售鏈條比較長,銷售過程比較複雜,所以在加大末端打擊力度的同時,也要讓監管和治理貫穿到各個環節中。比如在生產端,建立跨境保健品專用追溯碼,強制公開原料來源與加工地。在流通端,要求電商平臺將保稅倉商品數據接入監管系統,打通海關、市監、稅務等部門數據,實現風險預警與跨部門協同執法,讓假保健品不管是真跨境還是假跨境,都能夠被快速識別。
保健品虛假宣傳、會議營銷等舊亂象依然存在,在跨境電商日益繁榮的當下,假進口保健品的營銷新套路更值得警惕。治理保健品亂象應以問題爲導向,既要對傳統亂象保持治理高壓態勢,也要儘早剝除保健品虛假的“洋外衣”,避免新的欺詐套路被廣泛效仿,讓消費者遭受更大的損失。
作者 唐傳豔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