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校園食品安全監管豈能留死角
日前,浙江寧波餘姚市聯合調查組發佈的通報顯示:23日中午,接到學生家長反映“姚北實驗學校食堂絞肉機內有蛆蟲”的情況。當日,姚北實驗學校教育集團崇文校區(小學部)家長陪餐時,家長進入食堂後廚發現一絞肉機內有蛆蟲。經初步調查,家長反映絞肉機內有蛆蟲的情況屬實。將依法依規開展全面調查,對違反校園食品安全的行爲和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5月25日封面新聞)
食堂絞肉機裡爬滿活蛆的視頻,看得人頭皮發麻。家長們陪餐時發現這觸目驚心的一幕,校方的迴應是“未及時清洗”,但網友們可不買賬——畢竟這麼大的一所學校,連最基本的餐具清潔都做不到,食品安全保障豈不是形同虛設?
這起事件再次撕開了校園食品安全的“遮羞布”。絞肉機生蛆絕非偶然,而是監管長期缺位的必然結果。想想看,如果日常檢查到位,怎會允許設備積垢到生蛆的地步?如果家長監督常態化,又怎會出現“突擊檢查才暴露問題”的尷尬?更諷刺的是,涉事學校曾獲省級食品安全示範學校食堂稱號,這種“牌子到手、管理放手”的形式主義,纔是真正讓人後怕的毒瘤。
校園食品安全爲何總陷“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怪圈?根源在於責任鏈條的層層斷裂。對學校而言,外包食堂省了事,卻丟了監管責任心;對承包商來說,利潤最大化壓倒食品安全,清潔消毒自然能省則省;監管部門“自查自糾”的模式,更讓監督淪爲“自己人查自己”。當“三無”機制(無有效監督、無嚴厲追責、無透明流程)大行其道,食堂後廚的“死角”裡,就難免滋生蛆蟲般的隱患。
值得警惕的是,這並非孤例。從連雲港配餐公司絞肉機生蛆,到四川一所學校飯菜裡吃出異物,校園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早已敲響警鐘。教育部雖多次強調“明廚亮竈”、家長陪餐制度,但現實中,多少學校廚房仍是“神秘禁區”,多少監管措施淪爲“紙面文章”?家長們不得不自組突擊隊查後廚,這本身就是對監管體系的莫大諷刺。
要根治校園食品安全痼疾,必須打掉所有“死角”。技術上,全面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竈”,讓每一道菜品從採購到出鍋都暴露在陽光之下;制度上,建立家長常態化監督機制,賦予家長隨時檢查後廚的權力;追責上,對失職學校、承包商實施“一票否決”制,讓處罰真正痛到肉裡。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今天查蛆蟲,明天查鼠頭”的荒誕循環。
孩子的胃是脆弱的,校園食品安全容不得半點僥倖。當家長們需要拿手機拍視頻取證才能維護孩子的基本權益時,我們該反思的,不僅是某個絞肉機的清潔問題,更是整個食品安全體系的良心何在。
作者 舒愛民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