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幼兒園鉛中毒,對校園食品安全必須零容忍

近日,甘肅省天水市培心幼兒園被曝違規使用添加劑導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引起廣泛關注。7月8日,甘肅省天水市聯合調查組發佈關於天水市培心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問題調查處置情況的通報。幼兒園園長朱某琳、投資人李某芳同意該園後廚人員通過網絡平臺購買彩繪顏料,稀釋後用於部分食品製作,導致251名幼兒中233人血鉛異常。目前8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只是爲了給食品“增色”,竟將包裝明確標識不可食用的添加劑,用於幼兒的食物中。調查顯示,涉事幼兒園的兩份問題食品鉛含量超國標2000餘倍,而鉛對兒童神經系統的損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幼兒園的相關負責人究竟得多無知、多無良知和底線,才能幹出這種事情來。本應該成爲孩子們成長樂園的幼兒園爲什麼成了傷害孩子的毒食堂?此事件再次敲響校園食品安全警鐘。

在此次事件中,當地政府快速響應、全面檢測並刑拘責任人,體現了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但仍有疑問待解:顏料如何繞過採購監管進入廚房?日常食品留樣檢測爲何未能提前發現問題?這提示我們,在幼兒園食品安全的日常監管和防範機制上存在着相當大的漏洞。

食品安全重於天。校園食品安全更是承載着千家萬戶的期待,對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必須零容忍。我們常說,必須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確保孩子們吃得安全、營養、健康。可是,在甘肅天水幼兒園的鉛中毒事件中,違規添加劑進入食品中似乎並沒有遇到太多的障礙。毒食品至少已存在幾個月時間,居然沒被發現任何問題,這也說明留樣檢測形同虛設。

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主要原因還在於監管不嚴讓“有心人”鑽漏洞,處罰不嚴讓一些人心存僥倖。一方面必須強化事前防範,教育、市場監管部門需對幼兒園食堂實行“飛行檢查”常態化,對食材採購、加工建立可追溯的電子臺賬,並鼓勵家長和老師參與食品安全監督中。另一方面必須加大違法成本。建議對校園食品安全犯罪適用“從業禁止”,涉事人員終身不得進入食品、教育行業;同時探索食品安全“連帶責任”,對涉事機構投資人、上級管理部門疏於履職者同步追責。唯有讓違法者付出“傾家蕩產”的代價,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僥倖心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沒有休止符,只有以最嚴密的制度、最嚴厲的監督,才能織密校園食品安全網,讓每一個孩子吃得放心,讓每一個家長都能安心。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