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謹防食品借體重管理之名營銷
這類披着健康外衣的網紅食品存在多重危害。對消費者而言,熱量虛標可能導致減肥計劃適得其反;非法添加的瀉藥成分雖能帶來體重減輕的假象,卻會損害腸道功能。從商業誠信角度看,“全麥麪包”中全麥粉含量微乎其微、“0反式脂肪”實爲植脂末改頭換面等行爲,一旦被消費者識破,將嚴重損害行業信譽。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靠噱頭營銷的網紅食品大行其道,不僅擠壓了優質企業的生存空間,更破壞了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
這種將普通商品包裝成“神奇食品”的營銷套路由來已久。從宣稱“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到號稱能“喝出少女肌”的美容口服液,與當下的網紅食品如出一轍。不同的是,短視頻時代的話術更具迷惑性——實驗室風格的視頻包裝、“專業”術語的堆砌,都讓消費者更容易上當。但究其本質,無論是“松茸醬油”中寥寥無幾的松茸,還是與普通麪包無異的“鮮酵母麪包”,都是利用健康焦慮收割消費者的把戲。
當前正值“體重管理年”活動開展之際,各地醫療機構紛紛設立體重管理門診,健康消費需求激增。這一特殊時期更需警惕網紅食品借勢營銷。那些慣用低卡、無糖、瘦身等概念的商家,很可能會抓住這一機會大肆斂財。
治理網紅食品亂象需要多管齊下。首先要加強食品營養與安全知識的科普宣傳,提升消費者辨識能力。對於直播帶貨等新興銷售渠道,既要壓實平臺主體責任,也要強化外部監管。執法部門應建立重點監測清單,對違法行爲不僅要約談整改,更要加大處罰力度,形成有效震懾。
需要清醒認識到,減肥沒有捷徑,健康不能速成。與其被“躺着瘦”的營銷噱頭迷惑,不如堅持科學飲食和適度運動,“管住嘴”“邁開腿”。只有當消費者具備足夠的健康素養,監管措施落實到位,“體重管理”服務更加普及,纔能有效遏制網紅食品的亂象蔓延。
作者 唐傳豔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呂世成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