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孩子去哪兒
編者按:
對於孩子們來說,暑假不僅是一個休息的時間,也應當是又一段成長的開始。有別於相對固化的校園學習,豐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場景的提供纔是成長的前提,纔有可能與校園學習相得益彰。從城市展館參觀,到鄉村生活體驗,從領略自然環境之美,到學習感受紅色文化,暑假到底怎麼過?如何給青少年一個有意義的假期?記者們調研了一些博物館、研學基地,採訪了家長及青少年,看看孩子們暑期都去了哪兒,試圖從中尋找令人信服的答案。
昆蟲博物館裡過暑假:自然與科學奇妙邂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呈宣
八月的北京,暑氣正盛,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門前卻熱鬧非凡。一面爬滿“昆蟲居民”的巨大展示牆前,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五年級的張家豪踮着腳尖,手指飛快地在牆上滑動,向身邊的父母介紹每隻昆蟲的習性。這個暑假期間專程從山東趕來北京的“昆蟲迷”,終於走進了他嚮往已久的昆蟲博物館。
今年夏天,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首次開啓暑期開放模式,讓這裡成爲孩子們假期探索自然奧秘的“第二課堂”。
千里追“蟲”:一場說走就走的自然探秘
張家豪在博物館標本牆前駐足良久,反覆觀察着展櫃裡的昆蟲標本。這個來自山東膠州市北青實驗學校的男孩,是個十足的昆蟲愛好者。
“山東相關的資源比較少,只要聽說全國各地哪裡有關於昆蟲的活動,我們就會帶他去了解學習。”張家豪的媽媽笑着說,“這個暑假我們專門帶孩子來到北京,就是因爲他一直嚮往中國農業大學的這所昆蟲博物館,孩子還說以後想報考這裡的昆蟲相關專業。”
在博物館的翻動展示欄前,張家豪仔細查看着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和分佈區域。整個上午,他的腳步幾乎沒有停歇。
“假期裡,我不但會去各地的自然博物館,還會報名參加自然科考的夏令營活動。”張家豪覺得,每一次走進博物館,每一次野外觀察,都是一次奇妙的科學之旅。
小小講解員:在分享中成長的科學之旅
暑假期間,一羣身着綠色馬甲、自信大方講解着各類昆蟲知識的“小孩哥”“小孩姐”也在博物館裡活躍着。
八月的第一個週末,來自北京市實驗二小廣外分校的小小講解員孫溥帶着一羣遊客在博物館裡參觀,他聲音洪亮,講解流暢,很難想象這個三年級小學生正式成爲小小講解員才短短3個月。
“大約一年前我就開始學習相關知識了,上崗前還進行了系統培訓。”孫溥說。
在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像孫溥這樣的青少年講解員共有115名,他們來自北京市100餘所中小學。暑假期間,每個場館開放日都會有4到5名小講解員自主報名上崗,爲遊客提供講解服務。
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館長助理、志願服務團指導老師楊皓然介紹,青少年通過報名志願活動,對自己擅長的知識進行自由講解,一年後在大學生講解員的陪同下在館內進行考覈,通過方可成爲正式志願者,進行全場講解。
博物館裡的“第二課堂”:科普教育的新生態
“暑假是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家庭出遊的高峰期,我們首次在暑期開放昆蟲博物館,就是爲了滿足青少年探索知識、開闊視野的需求,讓博物館成爲他們的‘第二課堂’。”楊皓然介紹,今年暑期博物館在預約系統中每日設置1000個名額,“從這幾周的開放情況來看,每個開放日都是滿額。加上無需預約的14週歲以下未成年人及60週歲以上老人,日均遊客量約爲2000人。”
在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現代科技的應用讓展覽變得生動有趣。全息投影、互動觸摸屏等技術,讓孩子們可以更直觀地瞭解昆蟲的生活習性。標本製作、蟲珀模擬考古等動手體驗區,則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我們大量採用新技術,設計沉浸式場景,設置豐富的動手體驗區,舉辦各類昆蟲科普體驗活動,努力讓展覽變得可參與性強,吸引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到博物館參觀。”楊皓然說。
此外,依託高校優勢學科,博物館還展示着尖端科研成果和珍貴收藏,將實驗室的最新發現轉化爲科普內容。楊皓然介紹:“我們還會不定期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在昆蟲博物館召開講座,與青少年面對面交流。”
從博物館到校園:科普教育的延伸與未來
“目前我們將青少年志願者、自然美育講堂、自然美育課堂作爲重要抓手,校內校外結合,進一步豐富科普教育形式。”楊皓然介紹說,自然美育講堂邀請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到學院開展講座,而自然美育課堂則是學院師生到中小學開展科普講座,將科普教育延伸到校園。
“我們計劃吸納更多青少年加入志願科普隊伍。”楊皓然介紹,未來還將推動“館校合作”模式,與中小學共建自然教育實踐基地,定期到學校開展主題研學活動,設計以昆蟲知識學習、標本製作、自然觀察爲主題的系列課程。
而對於像張家豪這樣來自京外的孩子,博物館也在考慮如何擴大科普教育的覆蓋面。“我們計劃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打造持續性的自然教育生態體系。”楊皓然說,未來可能會開設更多科普課程,讓更多無法親臨博物館的孩子也能學習昆蟲知識,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
鄉村體驗“野”之“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在浙江省安吉縣龍王村,一組孩子認真學習砍竹、鋸筒,精心爲竹筒飯準備容器;另一組孩子則推着石磨,隨着乳白色豆漿緩緩溢出,豆香味瀰漫開來;還有的孩子揮舞着木槌打餈粑,“嘿喲嘿喲”的號子聲此起彼伏。這是安吉夏令營中鄉村生活體驗環節的現場之一。安吉夏令營負責人透露,暑假已成功接待了近200名孩子參與此類研學營。
假期,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帶孩子走進鄉村,讓他們親身體驗與鋼筋水泥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課堂”。
迴歸田園:鄉村成爲暑期新選擇
這個暑假,吉林省和龍市光東村變身成爲全國中小學生爭相打卡的“農耕迪士尼”。走進村裡的水稻博物館,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正以沉浸式劇場的形式娓娓道來——從河姆渡時期的碳化稻穀,到現代農業的航天育種,7000年農耕文明的密碼就藏在這方寸之間。
每天清晨,總有一羣系着紅領巾的“快樂農耕小達人”走進稻田課堂。
“秧苗要像寫字一樣橫平豎直”“水層要保持在3-5釐米”,在朝鮮族阿媽妮的示範下,來自上海的小學生李鳴一第一次理解了“汗滴禾下土”。他的研學手冊上密密麻麻記着觀察筆記:“6:30露珠會掛在稻葉尖上”“蜻蜓幼蟲是水稻的好朋友”。
返鄉創業者楊麗娜介紹,光東村是由教育部頒發的全國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農耕文化實踐營地、吉林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裡,孩子們不僅能收穫成長,更能在實踐中學習到寶貴的知識與技能。
“媽媽,稻子原來是長在水裡的!”在江西安義的一片稻田旁,7歲的優優興奮地喊道。她的母親羅女士說:“孩子從小在城裡長大,連青菜是怎麼長的都不知道,帶她來鄉村,就是想讓她看看真實的大自然。”
迴歸田園生活,親近鄉村自然成爲暑期新潮流。多家旅遊平臺數據顯示,今年7月以來,鄉村民宿預訂量同比增長超50%,其中親子家庭佔比近七成。
爲了迎合孩子們暑期新選擇,各地鄉村依託本地特色,也推出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動:江西婺源的“小小農夫”項目,讓孩子們插秧、捉魚、曬秋,體驗完整的農耕週期;雲南普洱的茶園研學,小朋友背上竹簍採茶,學習製茶工藝;內蒙古呼倫貝爾的牧區夏令營,城市孩子住蒙古包、擠牛奶、騎馬射箭,感受草原文化。
自然教育:不只是“玩”,更是“學”
暑假期間,90後父親陳明望特意帶着5歲的兒子回到老家,希望孩子能理解他曾經熟悉的鄉村夏天。
陳明望認爲,農村原生態、接地氣的生活,讓自己“玩”有所“學”,這種學習方式遠比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生動和有效。
在廣東深圳,一位父親看着兒子在田裡滿頭大汗卻笑容燦爛,欣慰地說:“農村的勞動體驗能讓孩子理解勞動的價值,培養他的責任感和獨立能力。”
自然教育並非簡單的遊玩,而是將教育融入自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過量的虛擬生活對成長會產生傷害,需要充分的自然教育培養孩子們的真實體驗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
記者採訪了10位家長後發現,大家一致認爲農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教育環境。在自然環境中,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和體驗來學習生物學、生態學等知識,這種教育意義,對於孩子們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北京朝陽區李女士告訴記者,她10歲的兒子在參加完貴州的農耕體驗後,不僅學會了種植蔬菜,還養成了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杭州的王先生分享道:“女兒現在會主動把垃圾分類,還給我們科普廚餘堆肥的知識,這些改變都源自她在鄉村的親身經歷。”
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表示,她更看重鄉村自然體驗的深度而非形式:“與其安排滿滿的‘打卡’活動,不如讓孩子自由探索,觀察一隻螞蟻、種下一棵菜,或許收穫更大。”
在家長們看來,鄉村正用最質樸的方式,給孩子們上一堂生動的“自然課”。
跟着課本去旅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8月4日,站在湖南省長沙市橘子洲毛澤東雕像前,河北省樂亭縣第五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許曼迪和媽媽張雪一起朗誦了這首毛澤東同志在青年時期創作的《沁園春·長沙》。
長沙橘子洲之行,是張雪特意爲許曼迪安排的。8月2日,許曼迪一家自樂亭出發,一路南行,途經長沙停留一天,父母專程領着許曼迪前往橘子洲拜謁毛澤東雕像,感受青年毛澤東心憂天下、懷抱救國理想的偉人風采。
張雪希望通過此行讓孩子接受一次難忘的紅色教育,在內心刻下橘子洲的模樣,當有一天她在課堂上學到這首詩詞時,會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
自升入小學以來的每年暑假,張雪都會專門設計一條出遊路線,希望女兒能夠“跟着課本去旅行”,在路上感受祖國各地多樣的風土人情、大好河山。
這個暑假,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魏淼沒有外出旅行,自7月初放假後,每個星期的週五、週六、週日3天,她都會按時抵達李大釗紀念館,以“紅領巾志願講解員”的身份爲來自祖國各地的參觀者講述李大釗先生的革命一生。
在小學二年級時,魏淼報名參加“紅領巾志願講解員”,從選拔到培訓,僅僅一個星期的時間,魏淼便背熟了李大釗紀念館3個展廳、9個專題通篇萬餘字的講解稿,實地上崗。每次講解,魏淼都聲情並茂、嫺熟自然。有時,也會有參觀者提出問題,魏淼都會進行介紹和說明。
在李大釗紀念館第八專題“獻身人民解放事業”處,展示着一個仿製的絞刑架,主要介紹李大釗先生爲革命理想英勇獻身。
“面對李大釗頑強不屈的精神,敵人無計可施,1927年4月28日,張作霖對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秘密處以絞刑,在刑場上,李大釗第一個從容地走上絞刑臺……”每每講至此,魏淼心中都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她說,作爲李大釗爺爺家鄉的孩子,她會在講解員崗位上爲參觀者做好志願服務,傳承、宣揚好大釗精神,這是大釗故鄉人的使命和責任。
從7月11日至21日,從上海到江蘇南京、蘇州,再到浙江杭州、內蒙古包頭,10天時間裡,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李明遠開啓了一場“特種兵式”旅行。
這是李明遠第一次去南方,每一站他都精心安排。第一站選在上海是爲了參觀一場書法展。李明遠從8歲起開始學習書法。上海這場書法展書法作品的創作者是一位1999年出生的年輕書法家劉唐敏,正是他關注和喜歡的書法家之一。
第二站南京。在南京市博物館,李明遠看到了一些日軍在南京陷落後施以血腥暴行的照片。李明遠說,他之前學過一篇《國行公祭,爲佑世界和平》課文,課文中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講述仍歷歷在目,在看到照片那一刻,他對於那段傷痛歷史有了更爲深刻的體會,國恥家恨不能忘。
在杭州,他專門慕名去了一趟中國棋院杭州分院。從6歲開始學習圍棋的李明遠已是業餘五段的水平。
最後一站選擇包頭,李明遠也是提前作了特別計劃,爲的是參觀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作品回顧展。連着兩個下午,李明遠都泡在包頭美術館,“有些書法作品以前只是在網絡上看到過,如今是看到真跡了,看不夠。”李明遠坦言“圓了夢”。
這次旅行讓李明遠收穫頗豐,目睹各地風情,也增長了很多見識。“這樣的假期是充實的。”他說。
在校萬卷書 假期萬里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璐璐
“新疆太美了,我還想去!”暑假期間,北京市八一學校二年級(4)班的饒梓晴與家人一同前往新疆旅行。這次旅程讓她既領略了壯麗的自然風光,又深入體驗了當地的多元文化。
在伊犁州伊寧市喀贊其文化旅遊區的石榴花展覽館,饒梓晴收穫頗豐。這座集文化展示與文旅融合於一體的場館,通過圖文、實物及數字化手段,生動呈現了伊犁多民族共居共榮的歷史。館內陳列的各民族服飾和仿真美食令她大開眼界,尤其是回族宴席菜“九碗三行子”激發了她的好奇。當晚,全家便前往回族餐廳品嚐這道特色菜,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體驗。
此行讓饒梓晴重溫了課本知識。二年級語文課文《葡萄溝》中描述的葡萄品種、顏色及葡萄乾製作過程,在現實中生動再現。親眼見到各式葡萄、品嚐美味葡萄乾後,她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原來世界上存在這麼多樣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習俗。”饒梓晴和從事出版工作的母親都是作家李娟《羊道》系列散文的忠實讀者,書中描繪的哈薩克族的遊牧生活令她們嚮往。爲此,她的父親安排全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住宿一晚,親身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跟老師們讀萬卷書,隨家人們行萬里路。”饒梓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在旅行安排中,她注重通過細節培養孩子的能力。確定旅遊目的地前先徵詢孩子們的意見,這是對他們自主權的認可;帶孩子們一起查看新疆地圖、制訂旅遊路線,培養項目管理能力;因天氣原因取消獨庫公路的行程,引導孩子們學會面對現實、靈活適應,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年級的武文澤在浙江嘉興的旅程同樣充實。
“作爲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少先隊員要認真學習‘紅船精神’,克服困難,堅定理想。”他瞻仰了浙江嘉興南湖紅船,瞭解革命先驅們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曆程。
西塘古鎮的江南水鄉風情給武文澤留下深刻印象。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的景緻,讓課本中的詩句躍然眼前。武文澤用相機定格這些瞬間,幻想自己化身國風少年,與夥伴們在河邊嬉戲捕魚。
“人類應尊重大自然,避免過度開發,地球才能長久爲我們提供棲息之所。”此行讓他再次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他的夢想是成爲一名AI設計師,開發能修復生態、減少環境破壞並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產品。
“自然風光能塑造孩子的價值觀與審美,完善的基礎設施則提供安全便捷的環境,讓孩子專注感受自然之美。”武文澤的父親坦言,在挑選暑期目的地時,他尤其注重這兩點。
小課堂追到菜場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賣菜啦,新鮮的蔬菜,上海青只要一塊八一斤,不要錯過,快來看看咯。”7月29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橋悅鄰廣場一樓入口處,周子涵和小夥伴們學着菜場裡爸爸媽媽的樣子,吆喝叫賣,攬客售賣菜品。
這個攤位是黃橋悅鄰廣場青少年公益暑託服務點爲青少年開的專屬“平價攤位”,孩子們在這裡可以體驗“一日小攤主”“小小當家人”等崗位實踐活動。
黃橋菜市場,是相城區黃橋街道老百姓日常重要的採買市場。2024年年初,在多部門共同努力下,改造後的黃橋菜市場煥新“登場”,商位增至128個,經營面積達5000平方米,因此這裡匯聚了不少外地攤主和商戶。每到寒暑假,沒人看顧的青少年或者從老家趕來看望父母的“小候鳥”常常要跟着父母來到市場過假期。
“爲解決市場內攤主、商戶子女的照看需求,從2024年起,我們在黃橋悅鄰廣場設立了青少年公益暑託服務點,爲這裡的孩子們提供暑期好去處。”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團工委副書記尤潔說。今年7月7日起,該青少年公益暑託服務點如期啓動,多名商戶子女聚集到這裡過一個特殊的暑假。
今年11歲的趙奕帆是暑期跟着父母“混市場”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悅鄰廣場經營着一家美髮店,夫妻倆由於生意忙,時常顧不上照看孩子。暑期開始後,他們便給趙奕帆報名了暑託服務。
爲了突出黃橋菜市場特色,該點位採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將農貿市場裡的尋常蔬菜化爲獨特的教育元素,設計了新穎的勵志標語,既童趣盎然又暗含深意,也讓小朋友們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心關愛。
黃橋悅鄰廣場青少年公益暑託服務點的暑託班時長共計20個工作日。其間,黃橋街道團工委通過多方籌措教學資源,形成以“心理教育、社會實踐”爲主要核心的暑託服務課程。
暑託服務點位開設期間,黃橋街道團工委聯動中央美術學院(蘇州)青少年藝術交流中心,設計了“菜場美學”特色課程。由專業老師帶着孩子們深入攤位,近距離觀察蔬菜瓜果的紋理、結構與色彩之美,激發審美靈感,完成從“菜籃子”到“畫板子”的美學躍遷。
居住在黃橋菜市場附近的卜凡清最喜歡的是暑託服務點的植物角。他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會辨別植物、觀察長勢,在一系列生動的自然科學課中,收穫知識與成長。
通過與轄區內的愛心企業飛凡低空公司的緊密對接,無人機科普課程“飛入”暑託課堂。孩子們就近就地學習無人機知識,親手操作體驗,在熟悉的市井環境中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與力量。
黃橋菜市場也深挖內部資源,集結了一羣熱心攤主和商戶,將課堂真正搬入最鮮活的“煙火一線”。比如,市場管理人員拎着菜籃子走進課堂,爲青少年帶來“蔬菜認知小課堂”;糕團店師傅利用空閒時間,用傳統糕團的老手藝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糯嘰嘰”的蘇式美食課。
此外,依託熱心人士的加入,暑託服務點還開展了“公平秤”體驗活動,由孩子們擔任小小監督員,通過複稱交易商品、記錄數據,在砝碼起落間讀懂誠信的分量。
“以前暑假我就跟爸爸媽媽來市場裡,他們忙着照顧生意,我自己在旁邊寫作業。人來人往非常嘈雜,有時候也靜不下心來。今年有了暑託服務,不僅有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老師也會熱情地答疑解惑,還能學種菜、做手工,我感到特別開心。”市場商戶子女中的鄭亦辰說。
萬家鄰里黃橋菜市場項目負責人翁健看着熱鬧非凡的市場說道:“之前這裡只有問價的聲音,現在夾雜着‘請掃碼支付’的童音和現場學稱重、背算數口訣。孩子們實踐的身影,讓最具民生溫度的力量有了活力。”
“這個紮根農貿市場的暑託服務點位,用小小几平方米攤位革新了孩子們的生活理念,也緩解了家長暑期看護難的現實痛點,讓孩子們能學有‘趣’處、樂享一‘夏’。”團相城區委書記黃映霞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