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正能量謠言”也應受到嚴懲
又見“吃人血饅頭”!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中國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朱媛媛的離世,令演藝界同仁與廣大觀衆深感悲痛與不捨。然而,某些自媒體賬號借公衆關注之機,不惜突破道德底線,炮製並散播虛假信息。5月28日,中國國家話劇院知情人士表示,網上廣爲流傳的所謂“朱媛媛遺囑”內容純屬捏造。
這份假遺囑的狡猾之處,在於它精準地利用了大家對這位優秀藝術家的尊敬和對她逝世的惋惜。“給丈夫的最後一封信”“給女兒的遺囑”“把骨灰撒到拍攝地大海”“捐贈眼角膜”“捐出所有遺產”“捐表演筆記”……不難發現,這些純屬臆想編造的謠言,都披着正能量的外衣,用感人的故事做誘餌,讓善良的人們在震驚和感動中放下了防備。
一些自媒體賬號深諳此道,他們利用逝者的名聲編造催淚故事,說到底就是爲了賺流量錢。所謂的“讓人淚目的遺囑”背後,是一整套冰冷的生產鏈條:用AI批量製造假新聞,靠算法推送到更多人眼前,再通過不明真相的網友傳播開。
這種虛假信息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朱媛媛的家人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這份僞造的遺囑就像在他們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更可怕的是,這類打着正能量旗號的謠言,傷害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如果網絡環境中總是讓披着正能量外衣的謊言大行其道,那麼真正的善舉反而會被懷疑,真相最終會被虛假的喧囂淹沒。
對這種踐踏公序良俗、衝擊人性底線的行爲,當然要嚴厲譴責。但是,僅靠道德譴責與公衆自發甄別,已顯得力不從心。近年來,多位公衆人物離世後,此類“正能量謠言”如影隨形,防不勝防,甚至一些正規媒體也會中招。
治理之道,須由表及裡,層層深入。一方面,法律必須亮劍。對於造謠傳謠、侵害逝者名譽權的行爲,相關法律法規有明確的條文規定,關鍵在於真正執行到位。像捏造朱媛媛遺囑這種侵犯逝者隱私、消費逝者尊嚴的行爲,必須依法嚴懲,讓始作俑者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形成強有力的震懾。
另一方面,平臺責任亟待壓實。平臺的推送算法不能成爲虛假信息的幫兇。平臺方不能只盯着流量數據,要把信息的真實性和社會責任放在推送規則的首位。對於明顯可疑的內容,特別是涉及逝者隱私的所謂“獨家爆料”,平臺要建立快速覈查機制,一旦確認是假消息,立即限制傳播、下架內容甚至封停賬號,徹底切斷其傳播鏈條。
同時,公衆的辨別能力也要提上來,“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論是非”應成共識。面對煽情“內幕”,多一份冷靜審視;對缺乏權威信源的“獨家信息”,少一次輕信轉發。每一次指尖的遲疑、辨別,都是對逝者尊嚴的守護。
朱媛媛用真誠的表演溫暖了無數觀衆,生命終點卻被虛假的謠言粗暴消費。這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時代警鐘——我們今日如何守護逝者尊嚴,明日便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唯有法治利劍、平臺擔當與公衆理性三力合一,方能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爲逝者築起一道不被侵擾的堤岸,爲生者留存一方不被污染的淨土。
作者 陳廣江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