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擴大高中學位供給,才能減少教育內卷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這一簡短卻有力的表述,凸顯了教育問題在當前政策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這一舉措,被視爲解決當前教育內卷化問題的關鍵。

每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具有明確的政策導向。擴大高中學位供給意味着政府將通過政策和資源投入,讓更多適齡學生進入普通高中,接受高中教育並平等參加高考。這對廣大家長而言,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長期以來,家長對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的分流制度深感焦慮。普職分流不僅是教育內卷化的重要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競爭。數據顯示,過去20年中,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普職比)在不同地區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教育資源較爲發達的地區,普職比可能接近1:1甚至更高,而在安徽等地區,2023年的普職比僅爲3.7:6.3。這意味着,近一半甚至更多的初中畢業生無法進入普通高中,只能選擇職業學校。這種分流機制不僅加劇了家長的焦慮,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過度競爭,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內耗。

理論上,選擇普通高中接受高等教育或選擇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路徑,並無優劣之分。在一些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藍領工人同樣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待遇。然而,在我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差距依然顯著。“分流”一詞本身帶有一定的歧視性,甚至被視爲一種失敗的標籤,這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教育政策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然而,當前的分流制度在初中畢業時就要求學生做出選擇,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過早的分流不僅草率,甚至可能對他們的未來產生不利影響。今年兩會上,有代表提出“儘快實行12年義務教育”的建議,正是基於這一考慮:只有讓每個孩子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才能做出更理性的人生選擇。更重要的是,這種選擇應當是自主自願的,而非行政強推的結果。

關於普職分流,學界和社會一直存在爭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曾指出,過早分流違背了我國產業升級的需求。他認爲,初中文化水平難以滿足智能製造業對高級技術人才的要求,因此應讓所有孩子完成普通高中教育後,再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職業教育或大學教育。這一觀點值得深思。

職業教育不應被視爲低學歷的代名詞,產業發展也不應依賴低端勞動力。過早的分流不僅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空間,也不利於職業教育的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通過政策引導,擴大高中學位供給,讓更多孩子接受高中教育,不僅能緩解家庭的教育焦慮,減少社會內卷,還能爲職業教育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從而實現個人、家庭與社會的多方共贏。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