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退1.7萬元需17年!退費怎能變成“跑馬拉松”?

中公教育當初收費很容易,如今退費卻“難於上青天”。對於退1.7萬元需要17年,劉小姐表示:“等我拿到這1.7萬元,我都40多歲了。我覺得很搞笑。”即便記者陪同劉小姐到武漢中公教育討要退費也是無功而返,原因是中公教育承認資金鍊出現問題,即無錢可退。其工作人員建議,要麼起訴解決問題,要麼物資抵錢款。

像劉小姐這樣的學員,與中公教育是種契約關係,如果學員未能通過筆試,中公教育就退還相關費用,這是中公教育對學員作出的承諾。這種承諾彰顯出中公教育有信心讓學員通過筆試,同時也通過退費承諾給學員吃了“定心丸”。然而,當學員未通過筆試時,中公教育的承諾卻變成了不靠譜的話,退費過程變成了“跑馬拉松”。

如果學員選擇“跑馬拉松式”退費,首先,經濟上有一定損失,比如資金被佔用,損失利息收入;其次,後續退費過程漫長,學員面臨拿不到退費的風險。該公司一旦倒閉,退費將會更難。鑑於眼下退費都這麼難,恐怕學員不敢等17年。而學員如果選擇物資抵錢款,顯然降低了風險,但也會面臨物資質量、價格等方面的問題。

這種“跑馬拉松式”退費,既暴露出中公教育當初創新性地推出“不過包退”的協議班模式存在風險隱患,雖然該模式擊敗競爭對手實現業績顯著增長,但退費問題嚴重損害了企業信譽,也暴露出中公教育在合同方面“偷奸耍滑”,即沒有承諾一次性退費,這爲後續退費埋下了伏筆。

在公開報道中,中公教育“退款難”問題頻頻引發關注,僅在黑貓投訴平臺,中公教育的累計投訴就高達13萬餘條,其中多數投訴與拖延退款相關。這無疑會損害企業信譽和形象。今後,消費者要麼不再相信其“不過包退”模式,要麼對中公教育失去所有信任。

企業資金鍊出現問題,不是其推卸退費責任的藉口。既然中公教育當初承諾“不過包退”,就應該在財務安排上做到周密設計,確保退費承諾落到實處,而不是諾而不守。顯而易見,信譽是企業的生命力,失信於消費者,對企業而言相當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人遺憾的是,中公教育卻將退費承諾視爲廢紙,退費週期長得過於離譜。

對此,有關方面應當及時約談中公教育,督促其兌現退費承諾、保護消費者權益。消費者如果選擇中公教育,應當在“不過包退”的合同條款中寫明退費事宜,否則要謹慎選擇該機構。這都將倒逼中公教育重新審視“不過包退”模式和兌現退費承諾。中公教育的決策者,不能被動作出改變,而是要主動破解“成長之痛”。

其他市場主體也要從中公教育“不過包退”“退費難”問題中吸取教訓,避免收費“一時爽”,退費“萬般難”。

作者 馮海寧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