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一條產婦信息賣50元,醫療隱私泄露該怎麼治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現象讓人感到觸目驚心。比如,花1000元錢就能在網上買到他人的醫療隱私,包括就診憑證類型、醫療類別、病種名稱、住院診斷名稱、手術操作名稱等信息,甚至月經紊亂、人流術後、抑鬱狀態等信息。一些人的體檢報告、內臟、骨科的彩超圖片被泄露,成爲他人窺伺的對象。有些人的婦科、精神科醫療報告被非法公開,被他人肆意點評、嘲諷。產科、新生兒科,更是醫療信息泄露的重災區。
醫療信息販賣黑產的另一個特點是,暴利所驅,不法分子更加膽大妄爲。在一起案件中,醫院產科主管護師韋某向一家保健按摩中心出售產婦健康生理信息500多條,每條信息可獲50元或60元報酬,客戶後續辦卡消費,韋某另外獲得10%的提成。韋某輕輕鬆鬆就可以大賺一筆,且此類案件查處困難,查處概率低,如此高利潤和低風險,不僅醫院極易出現“內鬼”,一些商業機構也更加敢於鋌而走險。
應對暴利的最好方式,是監管給予對等“暴擊”。對於盜取醫療數據的黑客和買賣醫療信息的機構,處罰要讓他們真正感到有力度,從而覺得不值得冒險。對泄露醫療信息的“內鬼”,不僅要給予經濟上的處罰,還要列入重點監管名單,禁止其接觸敏感醫療信息,甚至將其逐出醫療隊伍。此外,醫院出現信息泄露事件,院長和相關科室主任等領導也要承擔責任,只有從“處罰到事”變成“處罰到人”,方能大幅調動醫療機構強化信息保護的積極性。
除了加大打擊力度,強化技術防護和實施全鏈條監管等舉措同樣必不可少。從患者掛號到病歷歸檔,每個環節都得時常檢視並封堵漏洞,比如醫生查閱敏感信息資料要實名認證,數據傳輸要自動加密,信息不可複製和下載等。此外,要盯緊第三方合作商,對修電腦和安裝軟件的人員也要強化監管,避免他們暗中動手腳。
隨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產品在醫療系統的運用範圍越來越廣泛,醫療隱私保護面臨日益嚴峻的形勢,打擊販賣醫療信息行爲、封堵醫療信息漏洞,已越來越拖不得、等不起。只有加大打擊力度,升級防控技術手段,才能進一步織密織牢醫療信息防護網,讓民衆不再受到醫療信息泄露帶來的困擾。
作者 唐傳豔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