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個資僅值225元!陸醫療資訊泄露 驚見黑色產業鏈
近年來,大陸從明星病歷外泄到患者就診記錄被賣,醫療資訊泄露儼然形成一條成熟的黑色產業鏈。(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一條產婦資訊售價225元陸醫療資訊泄露形成黑色產業鏈。(大陸央視)
大陸央媒《法治日報》6日報導,山東孕婦劉麗(化名) 近日突然收到一條加「好友」申請:「××月子中心,爲您提供專業產後服務。」她剛做完產檢,從未在任何機構留下孕產資訊。「電話、住址、懷孕週數,各種隱私資訊對方瞭若指掌。」劉麗立即撥打大陸專線12345投訴。劉麗遭遇並非個例。近年來,大陸從明星病歷外泄到患者就診記錄被賣,醫療資訊泄露儼然形成一條成熟的黑色產業鏈。
《法治日報》報導,在社羣平臺以「就診資訊」「病歷」等關鍵字進行搜索,發現不少隱晦話術,比如可cx(即查詢)「地址出行」「定位追蹤軌跡」「開房」「流水」「檔案」「記錄(社保記錄、醫保記錄、醫療記錄等)」等。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鑫指出,可能泄露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外包服務漏洞,第三方檢驗機構、醫療設備維保商等合作方接觸患者數據;患者自身疏忽,隨意丟棄帶有個人資訊的檢查單據、處方箋;公共場景泄露,醫院Wi-Fi被植入竊取程式、自助終端遭遇竊密。此外,一些患者的用藥記錄在醫保結算環節流轉時,也可能產生數據泄露風險。
「產科、新生兒科是重災區。」劉鑫指出,少數醫務人員將患者資訊視作「資源」,當成商品出售。
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印發檢察機關依法懲治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典型案例的通知》曾通報一起典型案例:某保健按摩中心向某醫院產科主管收買產婦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分娩日期、分娩方式等在內的產婦健康生理資訊500多條。每條5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225元)或60元報酬。
專家指出,儘管大陸有《個人資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保護醫療隱私,但現實維權難、執法軟、違法成本低等問題凸出。
劉鑫指出,「醫療記錄被泄露屢禁不止,深層原因有很多。一是管理失職,職能部門對隱私界定模糊(如就醫痕跡是否屬於隱私),未細化員工行爲規範;二是利益驅動,醫務人員販賣資訊獲利空間大,且查處困難,查處概率低;三是相關社會頑疾,比如個人資訊買賣猖獗、騷擾電話精準投放等暴露治理手段失效。」劉鑫說。
他指出,破局之道應該從「追責個人」到「系統治理」,比如強化警示教育;完善連帶問責機制,不僅處罰泄露者,還需追責機構管理者,倒逼醫院加強內部管控;嚴打黑產鏈條,加大對數據交易平臺、非法買家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綜合成本;借鑑國際經驗,規定只有在必要時才能調閱病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