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車廂排除親子?立委推「寶寶哭泣我OK」籲檢討適用範圍
家長憂搭高鐵變壓力,立委喊推「寶寶哭泣我OK」。(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高鐵9月22日起實施寧靜車廂新制,雖公司多次重申是針對使用3C產品,對孩童採安撫原則,仍讓許多家長備感壓力。民進黨立委張雅琳、林月琴今舉行記者會直呼別讓家長搭高鐵變壓力,應推動「寶寶哭泣我OK」公共運輸文化,建議檢討寧靜車廂政策適用範圍。臺灣高鐵迴應,將持續精進相關規定,並宣導包容與理解,提供家長更多協助。
立委林月琴(左二)、張雅琳(中)14日舉行「別讓家長搭高鐵變壓力!打造高鐵友善育兒環境」記者會。(姚志平攝)
林月琴指出,寧靜車廂政策雖立意良善,要降低人爲噪音、提高乘車品質,過去高鐵做得不錯,巡車時都會提醒,但是否無法完全達標纔要推寧靜車廂,她看到牌子「壓力就很大」,更何況是帶孩子的家長。
林月琴說,此舉充分暴露公共運輸缺乏親子友善,高鐵不推親子車廂,反而推寧靜車廂,讓育兒家庭承受不必要的焦慮,對一般小孩來說,哭就是他們的語言表達,現在似乎要家長自己想辦法讓小孩安靜,對家庭和孩子尊重不到位,使社會大衆對孩童自然發出聲音的包容度下降,近年許多家長在公共場域都碰到類似狀況,如今高鐵也加入,還直接表明就是要寧靜車廂,更標籤化、過度責備育兒家庭。
林月琴建議參考國際經驗,評估多元車廂分區與彈性管理機制,強化列車人員教育訓練,在面對嬰幼兒哭鬧等不可控狀況時,應以同理心與包容態度處理,政府與社會也應推動「寶寶哭泣我OK」的公共運輸文化。
張雅琳提到,高鐵推出寧靜車廂出發點是希望提升搭乘品質,值得肯定,但長期以來社會對孩子聲音的各種指教,累積家長對大衆運輸的焦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兒童友善交通與道路安全指引」中提及,公共運輸應讓家長安心使用,因此若制度上讓家長擔心被投訴而不敢帶孩子搭車,或讓孩子被視爲潛在的噪音來源,就違背兒童友善精神。
張雅琳表示,臺灣推動少子女化政策多年,需打造能支持家長育兒的日常環境,高鐵應進一步思考,車廂分區或寧靜車廂範圍,強化兒童友善宣導與人員訓練,兼顧秩序與安靜,給家長和孩子被理解的空間。
家長代表王景弘說,每次帶孩子出門搭高鐵,都要做很多準備,日前帶患有自閉症的兒子搭高鐵,孩子無意地發出聲音,卻遭舉牌提醒,令他當下不知該怎麼辦。他也說,像車廂內不能講電話,如果家長帶着孩子怎麼辦?車廂太滿也走不出去,希望友善要有一定空間,互相包容理解。
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李佳紜表示,許多家長反應搭高鐵壓力變大,反映公共空間潛藏排除思維,孩子的聲音不是干擾,是自然健康行爲,也提醒大衆,社會不是由能控制音量的成人所組成,對安靜這個詞彙的理解太狹隘,寧靜若沒建立在共融理解基礎上,就會變成對弱勢者的約束,公共運輸應學習共處,容納不同年齡的人一起存在,與其設限寧靜,不如提倡互相理解。
張雅琳總結4大建議,首先應檢討寧靜車廂政策適用範圍,應重新評估是否適合全時段、全車次全面推行,避免政策僵化,忽略不同乘客需求;明確訂定3C產品使用規範,對電子設備使用應清楚說明應亮、耳機及通話等限制,並加強宣導,讓乘客理解並遵守規範。
張雅琳說,同時也應建立例外與保障機制,政策文字中應明確排除「嬰幼兒及特殊需求旅客」,列車服務人員應接受相關情境訓練,避免誤導、誤判或歧視;推動試辦與意見回饋制度,建議以試辦期方式推行,蒐集各族羣乘客意見,定期公佈爭議與改進報告,確保政策真正落實尊重多元乘車需求的精神。
臺灣高鐵迴應,對於大家對親子與孩童在高鐵空間的相關理念,百分百認同,過去對外說明都有特別強調,新規是針對3C產品、大聲喧譁等成人的行爲,也有呼籲對於孩童或無法控制行爲的病童或成人等,希望大家一起包容諒解,在同一時間,也持續與一線同仁討論,在政策執行上持續調整。
臺灣高鐵表示,現場文宣可能因字數限制簡化了闡述過程,一線同仁在政策剛執行時的拿捏,都在持續討論精進,孩子除在家庭、社會成長,也希望孩子在高鐵車廂中成長,不應該把孩子畫在一個區域內,大家應共同理解其需求、哭聲或笑聲等,現在請一線同仁遇到家長時提供更多協助。
臺灣高鐵承諾,將持續精進相關規定,也會透過高鐵的力量,持續宣導「多一些包容」,盼真正幫助到家長,並強調沒有畫分寧靜車廂,是希望推動車廂寧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