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臺海戰爭指標 不是看錢袋子

若美國沒收或凍結中國的外匯存底並賴帳,即便中方不做反制,美方也會因此舉而受到重創。圖/美聯社

關於臺海會不會開戰的觀察指標,各方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蔡正元積極傳播的觀點,應最爲人所熟知。

蔡博士認爲,要預測北京會不會發動戰爭,看「錢袋子」即可,即中國大陸3兆2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中有2兆7000億存在美國,含7000億美債。一旦中方在臺海開戰,美國可不費一兵一卒因應,沒收,扣押這些錢就贏了。因此,北京若想開戰,必先處理這個錢袋子,而目前並未顯現這種跡象,所以臺海不會陷入戰爭。

蔡正元的傳播力太強,又反覆公開強調此一觀點,連我的一些讀者都私信詢問,因此寫一篇分析,了結此事。

我一直沒有對此論點發表過意見,除了因爲個人偏愛蔡博士的大實話性格,另一個原因是,此一指標邏輯不通之處非常明顯,甚至,一句話就能反駁:

北京若要開戰,必然是「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既然要出奇不意,又怎麼會有戰爭指標,供對手參考與準備呢?

換言之,根本沒有所謂戰爭指標。對手在打你以前,不會提醒你小心注意。

事實上,自賴清德上臺以來的三次圍臺軍演,都旨在發出一個信號:北京若要打,隨時可打,幾小時內便可集結完成,包圍臺灣島。甚而,若是「由演轉戰」,更只需要一眨眼的工夫。這意味着北京「出其不意」的軍事準備已經完成。

按此思路,甚至可說,哪天真開戰了,中國大陸的外匯存底可能還是非常龐大,美方若將此視爲戰爭指標,會發現錯得離譜。

俄羅斯向烏克蘭開戰前,全世界都不相信真的會打,包含當事國烏克蘭,唯在數天前,拜登政府發出戰爭預警,這靠的不是什麼公開指標,而是情報。

攻臺與攻烏最大的不同在於,北京確實有能力速戰速決,臺灣沒有條件長期抗戰,而速戰速決的前提,就是出其不意地發動攻勢,就算出現開戰徵兆,也是幾天內的事。

錢袋子理論爲何站不住腳?

問題應該這樣設定:美國若沒收中國資產,會發生什麼事?

也正恰好,當前川普的關稅戰,是檢驗美國能不能賴帳的最佳指引。

川普的關稅戰,說到底,是想打破二戰後美國所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重新建立一個對當前美國體質最有利的貿易秩序。

在現行體系中,美元是各經濟體互相貿易所須的國際儲備貨幣,而這對美國而言有利有弊。川普政府認爲,至少有兩個弊端。

其一:必須以貿易逆差來維持美元地位,但逆差會削弱美元信譽,反過來危急美元國際地位。這叫做特里芬悖論(Triffin Dilemma)。

川普一方面想維持美元地位,另一方面又想緩解貿易逆差,很自然就想到用關稅工具來減少進口,並擴增出口。並希望藉助關稅收入緩解美國財政赤字和債務壓力。

其二,必須向他國借錢,也就是發行美債來維持美元地位。各經濟體藉出口賺到的美元,成了儲備貨幣,而爲了增值,就買美債吃利息,致使美國財政赤字和債務壓力過高,負擔沉重。

因此,川普政府若想「賴帳」,唯有提高各經濟體美元儲備(美債)的持有成本,方法例如,逼他國將有息短債變無息長債,或對美債持有者徵收費用,以緩解美國的債務壓力。

關稅在賴帳方法論中的作用,就是藉由「關稅豁免」作爲胡蘿蔔,誘逼他國轉爲無息長債,或乖乖上繳「債權持有費」。

然而,此舉會造成美元,美債信用崩潰,反而違背了維持美元地位的原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川普是多麼想賴帳,但無法「既要,又要」,因此還沒找到「賴帳」的妙方。

事實上,即便是俄羅斯的外匯存底,美歐也不敢沒收,只敢「凍結」。饒是如此,凍結這3000億美元還是造成了俄方的反制,推高能源與商品價格,被告上國際法院,使西方金融機構承擔額外成本,甚至最終可能還要賠償俄方。

中國的外匯錢袋子是俄羅斯的十倍以上,與西方的貿易往來,規模更是遠遠比俄羅斯龐大且複雜,誰敢凍結中國資產?遑論沒收。況且,烏克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與西方沒有邦交,全世界都還承認「一箇中國」,美歐發動金融核彈的道德理據與實力雙雙欠缺。

這麼說來,若美國沒收或凍結中國的外匯存底並賴帳,即便中方不做反制,美方也會因此舉而受到重創,剛好與蔡正元的說法相反。

簡單說,美國不會爲了臺灣而自毀美元信用。這與美國不會出兵保臺的推論邏輯是一樣的。

●統一事業絕不會只算「經濟帳」

對北京而言,統一事業絕不會只算「經濟帳」,算盤不是隻拿來算錢,還要算上歷史意義與「政治帳」。

兩岸統一對中國的主要意義是,真正結束「百年國恥」。現在之所以還沒有統一,簡單說來,是因爲「百年國恥」遇上了「中國崛起」,結束恥辱時代的選項變多了。此一現象造成了一個順序問題,大陸有不少菁英認爲應「先崛起,再統一」。這就是蔡正元所稱,「臺獨還能再囂張幾年」的原因。

不過,「中國崛起」現在也遇到了「美國牴觸」,而美國阻止中國崛起的最有效武器,就是鼓勵臺獨,武裝臺灣。此一現象讓原本的順序問題站逐漸不住腳,所以北京被逼著於各方面做好統一準備,而準備最完整的就是軍事實力。

明白了「百年國恥」,「中國崛起」與「美國牴觸」之間的邏輯關係,就不會只算「經濟帳」,而應去定位臺灣問題在中美博弈中的動態位置,這個位置的變因,包含臺灣的政治取向。

戰爭準備當然包含「反制裁」,蔡博士認爲大陸還沒做好金融方面的「反制裁」,觀察指標就是還沒處理美元資產與黃金儲備,由此得出了戰爭指標。關於此,我只能說,歷史上沒有任何戰爭是某一方做好萬全準備的,只有開戰風險評估的高低之差。

因此,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八個字,「出其不意,速戰速決」,就是降低風險的唯一選項,而既然要滿足此一原則,就不會真有所謂戰爭指標。

●即便只看「經濟帳」

即便只看「經濟帳」,北京也不需要藉由「自宮」來解決臺灣問題。須知,外匯儲備是用來做貿易的,持有美債是拿來賺利息的,這對「中國崛起」有直接的好處,北京爲什麼要率先捨棄這些好處,然後還留給對手戰爭準備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如上述,既然美方不會因爲臺灣而敢於自毀美元信用,中方繼續保有外匯存底與美債,不也是防止美國發動軍事反制的武器嗎?簡單說,中方現在是維持美元霸權的重要角色,美元也可以是中國的重要武器,爲什麼要拋棄之?

退一萬步說,就算美國沒收了中國的美元儲備,又賴帳美債,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價值,難道還不值3兆2000億美元?從歷史意義與中共的統治地位來看,這筆錢其實並不算多。

更何況,若情勢逼到大陸人民羣情激憤,官方壓不住民怨,危及中共統治正當性,那「不惜代價完成統一」就不是空話一句了。

本文還沒討論到的是,美國若賴帳或沒收中國資產,中方也可以沒收美企在中國的資產,其實也不必就此深論,光是以上理由就足夠否定「錢袋子指標」。

其實,中方完成了軍事上的準備,這就是一個戰爭指標,我們需要注意的不是北京的動作,而是臺獨與美國會不會在死路上走太遠。從這次中方對美方關稅戰的立即反應看得出來,一旦北京做好準備,臺美若玩火引戰,扣板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

必須強調的是,我認爲和統與武統都是假議題,統一不會是和平談判出來的結果,也不需要戰爭攤牌,現實狀況最有可能是逼統,也就是以武逼談,進而逼統。

總之,用錢袋子作爲戰爭指標,蔡博士失察。(作者爲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