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Meta鞏固技術標杆地位;小米入局加速AI眼鏡平民化
2025年,AI眼鏡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硬件迭代與技術突破推動行業進入關鍵賽點。自2023年大模型技術落地後,Meta、百度、Rokid等廠商相繼推出搭載AI功能的智能眼鏡,產品形態從無攝像頭向帶顯示屏的AR設備快速演進。2025年2月,小米AI眼鏡的入網與參數曝光,標誌着主流消費電子廠商正式參戰,行業競爭格局進一步加劇。光學顯示系統作爲AR眼鏡的核心成本項,其技術路線選擇成爲廠商決勝市場的關鍵。
一、硬件迭代三階段:從AI交互到虛實融合
階段一:無攝像頭AI眼鏡奠定基礎功能
早期AI眼鏡以語音交互爲核心,例如Meta與雷朋合作的Ray-BanMeta,通過集成大模型實現實時翻譯、信息檢索等功能。此類產品重量輕(如Ray-BanMeta僅49.1克)、成本低,成爲市場普及的試水之作。2024年4月,Meta通過升級Llama3大模型強化其語音交互能力,驗證了無屏設備在大模型時代的可行性。
階段二:帶攝像頭AI眼鏡拓展場景邊界
2024年11月,百度推出全球首款中文大模型AI眼鏡“小度”,支持視覺識別與影像記錄功能,將應用場景延伸至導航、拍攝等領域。同期,雷鳥創新發布的V3AI拍攝眼鏡突出短視頻創作優勢,適配抖音豎屏優化,體現了廠商對本土化需求的響應。帶攝像頭的AI眼鏡雖未實現顯示功能,但其多模態交互能力爲後續技術升級奠定了基礎。
階段三:AR眼鏡開啓虛實融合新體驗
2024年9月,Meta發佈首款分體式AR眼鏡Orion,採用波導光學方案,儘管未面向消費市場,但其技術路徑爲行業提供了參考。2025年,Rokid推出的Glasses系列整合通義千問大模型,通過衍射光波導技術實現虛擬界面疊加現實環境。帶顯示屏的AR眼鏡成爲智能眼鏡的終極形態,但其量產依賴光學顯示系統的成熟度與成本控制能力。
二、光學顯示系統:技術路線分化決定產業格局
微顯示方案:LCOS與MicroLED的路線之爭
當前被動式LCOS方案因量產成熟度較高,被廣泛應用於成本敏感型產品。例如,韋爾股份推出的LCOS面板已適配多款AR眼鏡,助力終端價格下探。主動式MicroLED則憑藉高亮度、高色域等優勢成爲未來趨勢,舜宇光學科技率先實現單色及彩色MicroLED光機量產,爲高端AR設備提供核心組件。二者的競爭本質是“性價比”與“性能天花板”的博弈。
光學方案:光波導技術或成終極答案
棱鏡、BirdBath等傳統方案因視野狹窄、體積笨重逐漸被邊緣化。光波導技術因輕薄、高透光性成爲廠商攻堅重點,具體路徑分爲反射式與衍射式:水晶光電聚焦反射光波導,通過優化材料與工藝降低成本;RokidGlasses則採用衍射光波導,實現更自然的虛實融合效果。藍特光學的玻璃晶圓加工技術爲光波導鏡片量產提供上游支持,產業鏈協同效應逐步顯現。
產業鏈協同:技術突破驅動商業化進程
頭部光學廠商已形成完整技術閉環。舜宇光學提供從SLAM模組到MicroLED光機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水晶光電覆蓋光學材料至光波導模組全鏈條,推動反射光波導大規模應用。隨着小米等廠商加入,供應鏈規模化生產將進一步攤薄成本,加速AR眼鏡從B端向C端滲透。未來,光學顯示系統的性能與成本平衡能力,將成爲廠商爭奪市場份額的核心變量。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