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製造行業觀察:特斯拉自動駕駛入華加速;固態電池產業化路徑明確
2月第4周,裝備製造行業呈現多元化技術突破與市場動態。特斯拉在華開放城市道路自動駕駛功能,進一步推動國內智能駕駛產業鏈升級;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持續提速,多家頭部企業明確量產節點;光伏領域則因政策調整與技術創新,組件價格短期回暖,BC電池技術實證表現亮眼。
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在華開放推動產業鏈升級
2月24日,特斯拉宣佈其“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將分批向國內用戶開放。該功能可在城市道路場景下自動執行導航變道、識別交通信號燈及交叉路口轉向等操作,標誌着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技術應用邁入新階段。作爲全球新能源車領域的技術引領者,特斯拉此舉有望提升用戶對高階智駕功能的接受度,並帶動國內自動駕駛軟硬件配套需求增長。
當前,國內車企自動駕駛技術多以高速場景爲主,城市NOA功能尚未大規模普及。特斯拉的開放或加速行業競爭,推動車企在感知硬件、算法迭代及法規適配等方面加大投入。此外,國內智能駕駛產業鏈中,高精度地圖、車規級芯片及傳感器等核心環節的技術成熟度,將成爲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鍵。
儘管特斯拉的技術導入對行業具有示範意義,但國內車企仍需結合本土化需求優化功能體驗。例如,中國城市道路的複雜交通環境對自動駕駛系統的決策邏輯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功能安全性與用戶體驗,將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課題。
固態電池量產進程提速多領域應用前景明確
近期,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在多領域同步推進。車企層面,特斯拉計劃2025年在柏林工廠試點固態電池產線;寧德時代半固態電池已進入裝車測試階段;比亞迪與巴斯夫合作研發固態電解質;長安汽車則宣佈其全固態電池將於2024年底完成功能樣車驗證。技術層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全固態電池將於2027年實現裝車,2030年進入規模化量產。
從技術路徑看,固態電池正呈現多路線融合趨勢。例如,氧化物與聚合物電解質的組合方案兼顧高離子傳導率與界面穩定性,硫化物體系則通過鹵化物摻雜優化安全性。目前,電解質膜製備、電極材料適配等核心工藝的突破,成爲產業化落地的重要推動力。此外,AI技術被應用於材料篩選與工藝優化,嵐圖汽車已啓動第三代固態電池技術的AI加速研發項目。
除新能源汽車外,固態電池在儲能、3C及無人機等領域的應用潛力逐步顯現。例如,其高能量密度特性可提升無人機續航能力,安全性優勢則契合儲能場景需求。設備端,電解質塗布、極片製造等環節的設備迭代,將是下一階段產業配套的重點。
(注:本文僅基於公開信息客觀陳述行業動態,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