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觀察:比亞迪加速全固態電池量產;蘋果阿里合作深化AI佈局
近期新能源行業動態密集,技術迭代與跨界合作成爲焦點。比亞迪首次明確全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速;與此同時,蘋果與阿里巴巴的AI合作持續深化,加速AI技術在消費端的場景滲透,推動市場對相關產業鏈的長期信心。
比亞迪領跑全固態電池量產進程
產業化時間表逐步明確
比亞迪在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宣佈,計劃於2027年啓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範裝車應用,2030年後實現大規模上車。這一時間線與鋰電板塊核心觀點相呼應: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量產裝車預計在2025-2027年間實現,比亞迪、一汽等車企或率先應用。此外,長安汽車提出“長安金鐘罩”電池計劃,預計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批量生產,現代汽車亦宣佈2025年底前推出首款全固態電池驅動電動汽車原型車。
技術突破驅動產業鏈變革
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將重塑鋰電池材料體系。固態電解質兼容高鎳正極、硅基負極等高能量密度材料,鋰鑭鋯氧(LLZO)、硫化物電解質等關鍵材料需求有望提升,碳納米管導電劑、幹法電極設備等增量環節亦迎來機遇。根據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或達556GWh,產業鏈上游材料及設備廠商將率先受益。
車企競逐推動技術平權
本土車企加速佈局固態電池,意在突破續航與安全瓶頸,並爭奪技術高地。比亞迪“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小鵬汽車15萬級智駕車型等動作,進一步佐證智能化與電動化的協同趨勢。甬興證券指出,2025年或爲“智駕平權元年”,車企技術下沉將帶動智能化零部件需求放量。
蘋果阿里合作加速AI場景落地
技術整合打開C端想象空間
蘋果與阿里巴巴的合作聚焦AI本地化應用。根據披露,阿里AI模型將深度集成至iOS系統,覆蓋語音交互、圖像生成及個性化推薦等功能模塊,旨在提升iPhone16系列及iPhone15Pro的AI競爭力。此前,阿里雲發佈通義千問旗艦版模型Qwen2.5-Max,並引入頂尖AI科學家許主洪,強化C端多模態研究與商業化能力。
資本市場重估AI價值潛力
機構對阿里的增持動作顯著。摩根士丹利、挪威主權基金等機構2024年四季度大幅增持阿里股票,持倉總量分別達1214萬股、690.5萬股;文藝復興科技、海納國際等量化基金亦翻倍加倉。市場普遍認爲,阿里接入DeepSeek後,其B端降本增效與C端服務升級的能力被重估,疊加與蘋果的合作預期,推動股價近兩月漲幅超50%。
AI基礎設施需求持續升溫
興業證券指出,端側AI應用爆發將反哺算力需求,AIDC(AI數據中心)電氣設備景氣度提升。阿里與蘋果的合作模式若跑通,或爲國內AI技術商業化提供範式,進一步催化算力網絡、高性能芯片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微信、百度搜索接入DeepSeek,亦預示AI大模型向超級應用的滲透加速,商業化閉環漸趨清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