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觀察:阿里巴巴深化AI佈局 騰訊加速生態整合
2025年2月,全球互聯網行業呈現顯著分化:恆生科技指數單月上漲17.88%,納斯達克互聯網指數則下跌4.28%。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成爲市場主線,OpenAI、谷歌、微軟等全球科技巨頭持續推動大模型迭代,而國內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通過開源合作與垂直應用整合,加速AI技術商業化落地。模型平權趨勢下,雲廠商成本優勢凸顯,疊加AI應用場景擴展,互聯網巨頭的估值邏輯正被重塑。
一、技術突破推動AI應用成本下降
全球大模型競爭進入新階段。OpenAI計劃推出GPT-5,谷歌開放Gemini2.0,蘋果加速AI技術在中國市場的適配,微軟則將AI能力嵌入遊戲開發與數據分析工具。國內廠商中,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企業動作頻繁:騰訊元寶大模型接入DeepSeek-R1,微信上線AI搜索功能;阿里即將發佈Qwen2.5-Max,並與蘋果合作推出AI新功能;小米首款AIPC產品蓄勢待發。
模型平權效應顯現,降低行業准入門檻。DeepSeek等開源模型的推廣,顯著縮小了國內外技術差距。據行業分析,模型能力的趨同將降低雲廠商的研發和部署成本,加速AI應用在電商、金融、醫療等領域的滲透。例如,阿里雲通過自研大模型與開源生態結合,已形成從底層算力到應用層的完整解決方案;騰訊則通過整合小程序、微信搜索與AI能力,探索智能體生態的構建。
技術迭代與成本優化的協同效應顯現。Meta成立AI人形機器人團隊、微軟推出遊戲AIMuse等案例表明,AI技術正從單一工具向多場景開發平臺演進。國內雲廠商通過優化資源調配,進一步縮短AI商業化週期。例如,阿里雲在推理模型和輕量級應用上的創新,已推動其客戶成本下降約30%。
二、互聯網巨頭估值邏輯轉向技術溢價
港股互聯網板塊估值修復趨勢明確。截至2025年3月1日,恆生科技指數PE-TTM爲17.88x,處於歷史低位分位點。個股表現分化,阿里巴巴、阿里健康、嗶哩嗶哩等領漲市場,單月漲幅最高達24%。機構分析認爲,AI技術賦能下,頭部企業有望突破傳統估值框架。例如,騰訊憑藉社交場景優勢,正將AI深度整合至金融、廣告等業務線;阿里則通過電商與雲計算的協同,探索GMV增長外的費率優化空間。
外資配置偏好反映長期價值重估邏輯。儘管美股科技板塊短期承壓,但中國互聯網企業因估值低位和AI主題吸引資金流入。據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反饋,阿里巴巴的AI基礎設施佈局和騰訊的生態整合能力成爲外資關注焦點。市場預計,隨着AI應用收入佔比提升,互聯網巨頭的市盈率中樞或逐步上移。
政策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行業升級。國內支付機構備付金1月同比增24%,本地生活、電商等賽道持續擴容。美團、拼多多等企業通過直播、智能推薦等技術提升轉化效率;騰訊遊戲升級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平衡監管與創新需求。分析指出,AI技術對降本增效的貢獻已從概念驗證轉向規模化落地,這將進一步鞏固頭部企業的競爭優勢。
(注:本文數據及觀點均源自公開資料,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