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態的USB接口?阿里、騰訊全面支持MCP 加速智能體爆發

《科創板日報》4月10日訊(記者 黃心怡)阿里雲百鍊上線業界首個全生命週期MCP服務,無需用戶管理資源、開發部署、工程運維等工作,5分鐘即可快速搭建一個連接MCP服務的 Agent(智能體)。騰訊雲也迅速跟進,正式發佈“AI開發套件”,支持MCP插件託管服務,幫助開發者最快 5 分鐘搭建業務型AI Agent。《科創板日報》注意到,即將在4月25日舉行的Create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MCP生態也成爲重要議題之一。

過去一個月,國外巨頭如OpenAl、谷歌、微軟和亞馬遜也陸續宣佈支持或正在深度集成MCP 協議。

中信建投認爲,在AI Agent中,MCP相較於傳統Function Calling外部工具的調用方式,通過主機、服務器和客戶端的解耦,大幅降低重複開發成本,同時提升了各類AI工具的互聯互通能力,亦爲全球復現Manus的關鍵技術。隨着頭部公司的加速支持,MCP生態邊界有望進一步拓展,加速AI產業發展。

當前MCP 協議仍處在發展早期階段,生態不健全、工具鏈不完整、數據質量不能保證等等,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

▍成爲未來AI生態的“標準USB接口”

MCP(Modular Context Protocol)是給多智能體系統使用的上下文協議,讓不同 Al Agent聽得懂彼此的“工作語言”。過去,大模型想調用導航、訂酒店等這些功能,得程序員一個個寫代碼對接,現在只要符合MCP標準,所有工具都能即插即用。

阿里雲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劉偉光表示,MCP是今天公認的業界標準,有望加速AI應用爆發的最後一公里的連接。

“在MCP之前有很多人嘗試過函數調用、提示詞工程、插件等方式,今天MCP通過統一標準接口,類似於今天電腦手機當中看到USB-C、Tap C接口,這樣一種標準接口降低大模型和外部系統的集成門檻。“

映雲科技市場與開發者社區總監顧鈞表示,MCP的價值在於標準化了模型和其他組件之間的訪問接口,簡化了之前複雜的構建Agent的框架。

相比最初AI智能體的單打獨鬥,現在的 AI智能體已經開始成爲“一個小團隊”,負責行程規劃的、負責訂票的、負責客服聯絡的….….每個 Agent各司其職,而MCP有望成爲未來AI生態的標準化協議,負責串起每個Agent的意圖、狀態、任務和環境。正如當年智能手機靠“應用商店”引爆生態,MCP或許就是 AI時代的生態鑰匙。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向《科創板日報》介紹,“MCP就好比一條高速公路,原來大家用API連接APP,現在用MCP來連接Agent,實現快速調用、數據交互。比如,開車時想知道周圍有哪些好吃的,餓了麼、大衆點評MCP服務就可以推薦了。在開車沿途過程中,各種衣食住行都可以給用戶推薦。如果通過MCP更好地調用跨領域多智能體協作,來完成用戶的複雜任務,實現智能體任務流之間的無縫銜接,那麼對於用戶體驗將有很大的提升。”

▍阿里、騰訊等支持MCP 國內協議標準開啓

巨頭們自然不會錯過這一AI生態佈局。此前,OpenAl、谷歌、微軟和亞馬遜等國外企業已經陸續宣佈支持或正在深度集成MCP 協議。OpenAI 於3月27日官宣Agents SDK加入MCP服務協議,後續ChatGPT桌面應用和Responses API也將快速支持。

國內廠商也開始跟進。昨日,阿里雲百鍊宣佈全面支持MCP服務部署與調用,首批上線了高德、無影、Fetch、Notion等50多款阿里巴巴集團和三方MCP服務。

騰訊雲緊隨其後宣佈支持 MCP。有業內分析認爲,一旦 MCP 能在微信生態中落地,基於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騰訊會議等平臺的 Al Agent 會獲得巨大的可用空間。這對開發者來說,是非常現實的利好。

此外,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以及螞蟻集團旗下OceanBase 數據庫等應用也已宣佈支持MCP 接口。

一位浙江大學AI研究學者表示,隨着國內MCP協議標準開啓,有望推動各類Agent炸場,未來甚至人人都可以是程序員。

開放傳神(OpenCSG)創始人陳冉向《科創板日報》分析,MCP是AI Agent的中間態,其推動AI agent爆發的作用無需質疑,而未來終極形態則是Native Agent(原生智能體)。

《科創板日報》獲悉,阿里雲已在推進AI Agent Store的生態建設。“站在2025年AI Agent爆發元年,不僅屬於技術突破,更屬於開放、協作和共享生態,我們追求的一定不是單純的模型強國,而是未來的更爲豐富的AI應用強國。”阿里雲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劉偉光稱。

田豐看好騰訊和阿里系既有的業務生態所形成的智能體家族,在MCP 協議的推動下有望發揮更大的價值。“以往不同廠家的移動互聯網APP之間是有巨大的壁壘,在單一廠家生態範圍內通過MCP修路,這些APP能變爲一種AI智能體的管家組合,然後開放給阿里雲上的Agent開發者。”

▍MCP 協議仍處在發展早期

雖然阿里、騰訊等巨頭的入局爲其注入了動力,但MCP 協議仍處在發展早期階段。

“生態不健全,工具鏈不完整,模型成本還過高,數據質量不能保證等等,是目前MCP 協議發展的挑戰。”陳冉提到。

顧鈞認爲,核心還是效果,能否滿足業務需求。“數據庫這些基礎軟件支持MCP協議,會比較簡單,但如果是現有的業務系統,千頭萬緒想要支持不容易。”

另有,IT業內人士認爲,互聯網的封閉生態,難以讓MCP協議發揮預想的效應。“各個互聯網企業會在內部生態裡實現打通,但對外該封閉還是封閉。而MCP 協議的初衷是在開放數據的預設場景下推出的,如果不是這樣的,那麼其對AI智能體生態打造的作用會很有限。”

田豐也表示,MCP生態的開放程度非常重要,才能在上面長出新應用。“因爲就算有了高速公路,但如果這條路上有一堆關卡要收昂貴的過路費,那麼開發者是玩不起的,他們是從0到1在做創新。”

總而言之,MCP 協議要成爲真正的行業標準,除了協議本身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問題,還需要生態的進一步成熟。這也是MCP能否走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