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京東美團齊上陣 具身智能噴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孔海麗 趙雲帆 周慧
2025年年中,人形機器人行業迎來一波罕見的融資洪峰。而與往年有些不同,這一波投資,普遍來自於那些成名已久的互聯網王者。
5月末,京東被曝B+輪融資進入智元機器人股東名單;6月下旬,宇樹科技被曝確認完成C輪融資,騰訊、阿里等紛紛入局。
而作爲原本就早期介入宇樹的最大外部股東,美團也沒有閒着。7月上旬,它石智航、星海圖公司陸續宣佈融資信息,參與資方都有美團戰投或美團龍珠的身影。
然後是7月收官之際,京東一口氣投出四傢俱身智能企業。
金沙江創投朱嘯虎曾直言,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行業投資。如今,巨頭們顯然正在成爲朱嘯虎的“逆行者”。
而巨頭的入局,到底標誌着機器人商業化的開端,亦或是新一輪資本化盛宴的起點?
美團買下“半壁江山”
據公開資料統計,包括明星機器人公司宇樹、銀河通用等,美團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投資的機器人及相關企業已經達到了30家,被外界稱之爲“買下了機器人賽道的半壁江山”。
2025年初至今最火的中國機器人公司當屬宇樹,從春晚出圈,到傳出上市輔導消息,宇樹和創始人王興興都是機器人賽道的頂流。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7月18日,王興興爲宇樹第一大股東,漢海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美團旗下)爲第二大股東,持股約8%。
2024年,美團龍珠曾對宇樹科技進行了兩輪投資,如果宇樹完成上市,美團有望收穫機器人賽道投資的第一個IPO,和相當可觀的投資收益。
一位美團參投的明星機器人公司高管張銘(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美團在2024初開始投資宇樹,宇樹已創立七年多時間,對宇樹來說並不算早,但當時宇樹對資方來說還很“便宜”。對於將科技上升到戰略層面的美團來說,選擇投資宇樹並不令人意外,當時宇樹在機器人賽道也已經是頭部企業。
在張銘看來,美團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實力也受到外界認可。而美團的投資加碼,對宇樹受到更多投資機構的關注,也起到重要作用。張銘曾在美團等多個大廠工作過,參與過美團內部的研發。在他看來,美團CEO王興對新技術的直覺很好,美團在硬件研發和科技賽道投資領域做了很多事情,只是對外講得比較少,普通用戶對美團的印象一直僅限於“送外賣”。
早在2022年上半年,王興就對外表示,美團雖然是軟件起家,但業務發展不僅需要軟件,還需要硬件,而這也是美團近年持續投資機器人領域的根本原因。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美團明確提出“零售+科技”戰略,加大對AI、無人機配送、自動配送車等前沿科技及相關應用的投入。2022年底, “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在深圳正式成立。美團副總裁、無人機業務負責人毛一年任美團機器人研究院理事長兼院長,負責美團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和發展。
“美團擁有豐富的場景,可以實現機器人技術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快速落地,線上與線下形成互哺。這也是爲什麼美團會持續關注服務機器人領域並不斷投入。”毛一年在研究院成立時表示。
2024年底,毛一年在深圳市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學術年會上透露,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圍繞機器人前沿方向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全球2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團隊建立40餘項科研合作;美團已投資了多家機器人企業,包括立鏢機器人、未來機器人、九識智能、非夕機器人、銀河通用機器人和宇樹科技等。
不搶飯碗的騰訊
今年以來,騰訊已投資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至少兩傢俱身智能機器人公司,早前也投資了樂聚和優必選。雖然同時手握宇樹、智元兩大明星項目份額,但騰訊身上最顯眼的標籤依然是“生態”,而非本體。
這貫穿了其社交、內容及支付業務佈局。面對當下最火熱的具身智能領域,騰訊的選擇也是如此,意圖打造一個開放協作的系統性平臺生態。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期間,騰訊推出了具身智能開放平臺Tairos(鈦螺絲),包含三層核心模型及雲端服務層,爲機器人廠商提供包括基礎模型、場景數據採集、訓練仿真、真機部署等模塊化能力。
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也首次對外公開了騰訊做具身智能背後的故事,以及對於終局的判斷。
2018年初,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成立時,國內甚至找不到成熟的機器人硬件廠商。“我們不得不既做硬件又做軟件。”張正友坦言,這一境況持續至2023年,ChatGPT引爆大模型熱潮催生大量機器人創業公司後,低調潛行的騰訊,選擇做行業的“託舉者”。
WAIC大會上,搭載Tairos的宇樹人形機器人G1公開演示了自主移動能力,能夠根據語音指令,自主完成空間位移,做現場對話,不需要遙控操作。由於機器人的行爲由算法推演,機器人的回答和表現有一定的“驚喜”,好在現場沒有出現“驚嚇”。
這也是騰訊的畫外音,想以平臺的形式輔助機器人廠商解決落地難題,但它不是要做顛覆者,而是甘當“螺絲刀”。馬化騰曾定調具身智能戰略,“騰訊希望成爲所有機器人廠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取而代之做硬件”。
張正友透露,與其說商業化,騰訊現在的方向是產品化。把前7年積累的探索、經驗和成熟的技術成果變成產品,開放給市場上的機器人廠商,讓他們形成更完整的產品。
騰訊機器人注重與雲、AI等原生業務融合。Tairos的雲端服務層與騰訊雲深度協同,提供仿真、訓練、數據管理能力,其三大模型亦受益於騰訊在NLP、CV等AI領域的積累。
這種“技術中臺”模式,也是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投射,通過PaaS層賦能,擴大生態輻射力。
一位接近騰訊的產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互聯網大廠必須要保持嗅覺敏銳,所有前沿科技基本會提前押注,跟上產業迭代的節奏,不然很可能造成戰略性失誤,錯失下一波產業浪潮。
“非主流”的阿里
而與其他頭部企業相比,阿里雖然在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方面廣泛佈局,但在具身智能領域頗爲低調。
從投資圖譜來看,阿里僅僅投資了逐際動力作爲機器人初創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阿里系還投資了星海圖、源絡科技、有鹿機器人等公司。
以上具身智能企業,分別聚焦機器人仿真訓練、多模態感知和機器人小腦、通用機器人大腦等;目前處在通用機器人賽道的逐際動力,擅長獨立的運動控制算法,其與傳統機器人組裝企業亦有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之前還投資了上市公司奧比中光——而後者精於機器視覺。
總體來看,阿里巴巴在具身智能方面的佈局,幾乎與其他“大廠”頻頻聚焦通用人形機器人本體有着顯著差異。
一位被投具身智能企業投資人士曾向記者透露,阿里方面曾在投資該公司初期刻意保持低調,不希望公司對阿里投資一事“廣而告之”。
無獨有偶,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與頭部企業悉數領着人形機器人蔘展不同,阿里主推的卻是其人機交互入口“夸父AI眼鏡”。而在機器人具身智能方面,阿里達摩院展示了面向教育領域的具身智能開發平臺,主打模塊化設計與通義大模型融合,其瞄準的方向亦是“具身智能體”,而非機器人本體。
另一位機器人行業投資者則告訴記者,阿里的佈局與其在具身智能行業的生態角色有關——由於人工智能或者雲計算企業其實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基礎設施之一。但這也意味着他們是下游應用的“供應商”。從產業邏輯的角度,自己投資主機廠與爲主機廠提供服務顯然存在競爭關係,也不利於公司聚焦於具身智能。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華爲身上。根據公開資料,華爲僅僅是通過旗下創投分支哈勃科技投資過千尋智能。除此之外,雖然華爲生態與包括樂聚,衆擒等通用人形機器人企業有廣泛業務交集,但雙方並未有任何投資往來。
這便類似於英偉達一直是人工智能行業的“賣水人”——他們會賣芯片,賣軟件加速器,賣仿真訓練軟件,但絕不會自己下場開發大模型,自動駕駛系統,或者造人形機器人。
京東狂擴“朋友圈”
相較之下,三個月連投5家機器人公司,京東可謂大手筆,短時間內就成了機器人產業“朋友圈最廣”的企業之一,背後業務場景帝國開始隱現。
截截至7月末,京東已經密集投資RoboScience、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逐際動力、衆擎機器人,覆蓋了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狗、機械臂、炒菜機器人等多元形態。
京東對具身智能的業務動作並非最近纔有,一年前其實已經啓動,有多個團隊沿不同路線探索落地的可能性。
京東押注具身智能的風格,可以總結爲場景協同、深度連接。
一個案例在於,京東最新推出的“外賣新模式”——七鮮小廚,就是採用了橡鹿科技的炒菜機器人,而京東曾在2023年和2024年獨家投資了橡鹿科技的A輪和戰略輪。
不止如此,WAIC期間,京東還官宣推出了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做具身智能的軟件端業務,將大模型交互能力植入硬件端。
之所以要做JoyInside,京東方面透露,當前很多機器人擅長“控制”,但對與消費者有效交互是短板,JoyInside負責提供機器人交互的全棧解決方案。
這種方式也很符合大廠佈局具身智能的路線:做生態,做軟件,做試驗場和應用場。
近日,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京東密集投資具身智能的業務考量在於,一是,戰略性長期投入;二是,具身智能是服務生態的一部分,京東生態會從具身智能的發展上受益;還有第三點,京東對具身智能的看法比較廣泛,並非只聚焦在“人形機器人”上,符合“大腦+小腦+IO”的,都會看。
作爲一家深耕供應鏈的巨頭,京東對具身智能的規劃也圍繞供應鏈與場景展開,從物流、服務、金融、工業,再到普通消費者的家用場景,都在京東的規劃之內,會成爲其服務生態的一部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京東方面得知,其集團旗下的多元業態,本身就是具身智能重要的應用場景,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應用Know-How,其產業大模型也是基於供應鏈,垂直場景積累的操作數據集,會與具身智能有更高效的協同應用。
這種協同模式,讓京東豐富的應用場景可以直接爲機器人企業提供真實試驗場與迭代數據;同時,成熟產品通過京東供應鏈實現規模化落地,開闢新增量賽道,形成“場景反哺-商業變現”的閉環生態。
“京東在具身智能領域的豐富佈局很符合其供應鏈技術和服務的定位,有望在真實場景中迅速找到創造價值的機會。”京東方面表示。
對於未來的投資計劃,何曉冬透露,京東對具身智能的投入和戰略性認知是非常長遠的,“肯定不會止步於此”。
不再“王不見王”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對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上,互聯網巨頭之間開始摒棄門戶之見,投資邏輯上亦不再要求“王不見王”。
7月末,“外賣”三國殺激戰正酣之際,京東高調宣佈入局三傢俱身智能企業中,逐際動力便是由阿里集團首個投資的人形機器人企業。
更不用說明星項目宇樹科技,雖然早期主要由美團龍珠領投,但C輪融資後幾乎囊括騰訊、阿里在內的頭部互聯網巨頭。
記者還發現,除了宇樹科技之外,互聯網巨頭在包括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星海圖上也悉數存在投資交集。
與當年生態互斥,甚至相互競爭時代有所不同,當巨頭們已經在各類場景中劃分了自己的主戰場,而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企業,特別是通用人形機器人企業也需要衆多場景探索和多方資源賦能,因此巨頭在股東名冊中相見,已然成了稀鬆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金沙江創投朱嘯虎點破的具身智能行業融資現狀,也昭示了人形機器人行業的一個現實:在人形機器人尚未完成初步商業化的2025年,市場尚未等到百花齊放之時,人形機器人頭部項目與普通項目的差距幾乎已經完全拉開。整個市場出現了頭部企業不缺融資,其他企業融不到資的局面。
而頭部互聯網企業在爲數不多的選擇下,聚首在個別明星項目,又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