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正式激活

在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突破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產業協同,開啓生態化發展新階段。3月30日,2025中國具身智能大會(CEAI 2025)在京開幕,與會專家圍繞具身智能的前沿科學問題、應用場景、發展前景等展開熱議。對於這片廣闊藍海,業內專家普遍看好。

作爲引領全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北京對於具身智能同樣給予了高度重視與政策傾斜。據大會介紹,北京市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增長極爲主線,將創新驅動、平臺支撐、場景牽引、生態優化作爲發展具身智能的突破點。到2027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場景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生態持續優化。與此同時,具身智能產業園已搭建,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正式激活。

商業化落地前期關鍵階段

什麼是具身智能?業界普遍且形象地將其比喻爲“大腦”,不僅指揮身體行動,還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感知和學習,動態適應外界變化。

在清華大學教授、CAAI副理事長孫富春看來,具身智能的智能體需要具備環境交互與任務生成的能力;智能體具備跨場景、跨任務、多種操作的能力;最核心在於,智能體的感知與行爲需要具備認知與發育的能力。

“具身智能使智能體能夠在真實環境中感知、理解和行動,爲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這種新的研究視角,不僅爲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爲解決許多實際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國務院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教授,CAAI理事長戴瓊海如是說道。

回顧過去,從語言處理到智能對話,從圖像識別到視頻創作,從自動駕駛到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具身智能作爲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更是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如今,其主要落地方向包括醫療、教育、製造等衆多領域。

與會嘉賓形成共識,具身智能被認爲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術路徑,受到全球廣泛關注,目前正處於技術突破性爆發、商業化落地前期的關鍵階段。

不過需要認識到,具身智能目前整體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信息科技處處長韓健表示,從技術發展看,具身智能還處在混沌初開、百家爭鳴的時期,技術路線尚未統一;從數據資源看,“能用”“好用”的高質量具身智能數據集成爲核心發展瓶頸;從落地場景看,具身智能應用場景的挖掘和商業模式的確立仍需時間探索;從產業生態看,具身機器人攻關是一個生態工程,目前協同機制尚未完善,各環節協作不足。

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亦彰顯了其巨大的發展機會及重要地位。“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標誌着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具身智能已成爲我國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競合的關鍵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目前已成爲引領全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並已經在具身智能領域儲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相關企業超過2400家,佔全國近一半。

北京市於今年2月在全國率先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希望到2027年,北京能夠成爲全球具身智能產業高地,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場景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生態持續優化。

爲達此目標,文件提出技術引領“新突破”、平臺支撐“新引擎”、場景開放“新範式”、生態構築“新格局”等4方面17項重點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科委會同國家電網、京能集團、萬達集團、科興生物等行業用戶,聯合發佈首批具身智能領域標杆示範場景,圍繞智能巡檢、負重跟隨、動態監測、起居輔助等場景,釋放2000餘個具身機器人替代崗位。

作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海淀區發展人工智能當仁不讓。據北京市海淀區委副書記楊仁全介紹,海淀區於2024年4月率先發布全國首個具身智能三年行動方案,今年2月落地全國首個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

此外,海淀區還前瞻佈局了產業創新平臺,支持成立北京唯實具身智能研究院;着力打造標杆應用場景,圍繞醫療、工業、商業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具身智能應用示範工程,促進創新產品落地應用;發佈人工智能人才特區20條措施,設立三期200億規模科技成長基金,支持具身智能等重點產業發展,依託香港等地建設海外創新加速平臺,支持企業“出海”。

據瞭解,當前,海淀轄區開設具身智能及機器人相關專業的院校21所,集聚具身智能企業29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22家,已經形成了以“大腦、小腦、本體”爲核心的具身智能全產業鏈條。

“從產業角度,可以參考新能源車的政策,希望政府在更多試驗場景上提供支持。最終,具身智能或將發展爲類似汽車的公用品,並擁有周邊配套,因此每1年、5年、10年,都需要全盤佈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盧策吾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說道。“具身智能預計在15年左右,可以代替70%的人類行爲。”對於行業的未來,孫富春這樣預測。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