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即限流!AI智能體開啓爆發式增長 MCP協議生態尚待成熟 SaaS是否已“死”?

財聯社5月23日訊(記者 付靜)價格曾炒到10萬、一碼難求的AI智能體平臺Manus本月宣佈開放註冊,本週騰訊、京東、榮耀、崑崙萬維(300418.SZ)等陸續宣佈各自智能體新進展,智能體市場關注度再受帶動。22日上午天工超級智能體上線不久後,崑崙萬維更發佈限流通知。

財聯社記者從業內最新獲悉,智能體技術發展和應用業務的發展需求增長共同推動智能體的快速發展,今年市場進入了高速增長期。業內關注SaaS是否已“死”的話題,不過現階段智能體難以取代一般通用軟件。目前國內多家廠商均支持MCP協議但生態待完善,隨着MCP協議等技術標準化推進,市場將逐步從“概念驗證”轉向“廣泛應用”。

智能體開啓高速增長期

22日,崑崙萬維發佈天工超級智能體,上線後由於用戶使用量過大導致卡塞,崑崙萬維已採取限流措施。

受此消息影響,崑崙萬維漲停,AI智能體概念受其影響局部異動,創意信息(300366.SZ)、彩訊股份(300634.SZ)、焦點科技(002315.SZ)、南興股份(002757.SZ)、酷特智能(300840.SZ)等跟漲。

當前,AI智能體已開啓爆發式增長。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告訴財聯社記者,業內廠商看到了兩個方面趨勢,一是智能體技術快速發展,二是應用業務的發展需求增長,兩方面共同推動智能體的快速發展,成爲一個自然且必然的趨勢。

技術層面,吳運聲稱底層工具調用技術亦在快速演進,經歷了從Function Calling(模型理解用戶需求後直接選擇並調用一個工具處理請求)到ReAct模式(模型在調用工具前須進行明確思考)到Code Agent(通過生成完整代碼批量調用多個接口並計算結果)幾個階段。

財聯社記者從騰訊方面獲悉,其正加速智能體應用,將騰訊雲大模型知識引擎升級爲智能體開發平臺,集成騰訊雲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全面的Agent能力,接入DeepSeek- R1、V3模型和聯網搜索。目前,騰訊雲智能體平臺已在騰訊內外多個業務中落地。

本月,京東推出JoyAgent智能體2.0,截至目前京東內部運行的智能體已超1.4萬個;榮耀稱將在AI智能體時代與合作伙伴打造AI終端新範式;6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還將發佈《智能體產業圖譜》。

據瞭解,在目前智能體的應用方面,C端集中於工作效率提升工具,如低代碼編程、新媒體創作等,B端則側重企業AI數字化轉型。

吳運聲稱,ToB場景下,Agent的本質是一種新的應用形態,與傳統軟件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具備自主規劃能力,可根據自然語言指令自主調用工具,甚至多個Agent協同完成一個複雜任務,範式和過去軟件預設流程有本質不同。

IDC中國副總裁鍾振山認爲,通用大模型市場步入整合期,而Agentic AI正在重塑企業戰略。而能否成功應用則取決於是否有明確的業務目標和場景、是否建立了人-AI協作框架等業務和企業文化等多方面舉措的落實情況。AI智能體的企業級滲透與消費級普及需跨越“效率-安全”和“創新-倫理”的雙重鴻溝。

靈犀光年聯合創始人張亮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整個C端還是缺少一些殺手級AI智能體,目前還是業內人士接觸較多,絕大部分普通用戶主要還在使用基礎AI大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智能體爆發,SaaS是否已“死”受到關注。

鍾振山表示,“新的SaaS時代即將到來,以前我們說軟件即服務,更多是工具角色,未來可能是服務即軟件,其實這一塊釋放的價值應該是傳統SaaS的10倍或者更大。”

不過其表示,智能體現階段不是去取代一般通用軟件的,更多是幫助我們更加有效地調用企業內部軟件。

吳運聲則認爲,智能體和SaaS最關鍵的區別在於:其一,智能體具備自主思考和決策能力;其二,智能體能融合確定性工作流與自主規劃機制。

MCP協議受關注

目前,國內多家廠商均支持MCP協議。

財聯社記者於本週獲悉,騰訊雲智能體開發平臺支持MCP協議,預置的插件包括騰訊位置服務等生態MCP Server,幫助智能體更好地調用工具、查詢數據。崑崙萬維的天工超級智能體中,通用智能體亦接入了數十個MCP,用於生成圖片、海報、音樂、MV、宣傳片、有聲讀物、繪本等多媒體內容。

此前,阿里雲推出全生命週期MCP服務,首批集成97款工具;百度發佈企業級MCP服務;字節跳動“Coze 空間”亦支持MCP擴展集成。

張亮介紹,“MCP實際上是一種統一接口能力,使得各家的智能體互聯互通,有點像PC時代的HTTP協議(超文本傳輸協議),用戶通過一個瀏覽器就可以訪問各種各樣的網站。”

張亮稱,MCP協議對於智能體最核心的改變就是將一個個孤島變成互聯互通的智能體,原來只能是廠商自家服務調用,不同生態無法互聯互通。有了MCP協議就可以調用各平臺的數據和應用,快速給客戶整理出方案。其價值在於起到紐帶橋樑作用,提供統一交付體驗,有利於AI應用落地。

他進一步表示,MCP協議亦將對AI智能體開發者帶來利好。“MCP協議未成熟之前,智能體其實多多少少還是存在割裂感,開發者需要和服務商聯動,通過電腦虛擬機方式獲取對應數據,這種形式一方面效率太低,另一方面比較耗算力。各服務商開放MCP協議後,開發者專注做好垂類場景問題的解決就可以。”

IDC方面認爲,標準協議正在重塑技術融合與產業協作的底層邏輯,未來隨着認證體系、沙箱部署等安全機制的完善,及微軟、谷歌、阿里、騰訊、百度等巨頭的深度參與,MCP有望重塑AI開發與應用的基礎設施。且隨着MCP與A2A等協議的發展,中國廠商有望在AI工具鏈標準化等領域形成全球競爭力。

不過吳運聲稱,不認同業內出現的“MCP是拐點”的說法。其認爲,MCP是一個模型調用工具接口的開放協議,只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具體點。技術發展是多維度、多點的,不止MCP。

“MCP協議生態的玩家有在增長,但是還沒有達到完善的狀態,這是一個肉眼可見比較大的問題。”談及當前進展,張亮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