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行業觀察:Meta、谷歌加碼底層技術佈局;螞蟻、Figure搶灘自研與商業化
全球機器人產業迎來新一輪技術迭代與商業化探索。國際科技巨頭Meta、谷歌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底層技術研發,而國內企業如螞蟻集團、Figure則聚焦自研突破與場景落地,行業競爭格局進一步分化。
國際巨頭加速佈局:Meta、谷歌再掀技術浪潮
Meta瞄準“機器人安卓系統”,構建軟硬件生態
Meta在2025年財報中披露600億美元整體性投入計劃,機器人領域成爲重要方向之一。其新成立的RealityLabs團隊專注於人形機器人研發,計劃年內招聘約100名工程師。Meta的長期目標是爲機器人行業提供底層AI、傳感器和軟件解決方案,推動類似安卓系統的開放生態建設。目前,Meta已與FigureAI等公司展開合作,初期聚焦家庭場景的智能機器人開發。
谷歌重返賽道,聯合Apptronik探索模塊化設計
谷歌參投人形機器人企業Apptronik25億元A輪融資,並與旗下DeepMind合作開發搭載Gemini2.0的模塊化機器人Apollo。Apollo支持輪式或足式移動,載重25公斤,電池續航4小時並可快速更換,已在奔馳、GXO物流等工業場景應用。此次合作標誌着谷歌在出售波士頓動力後,重新押注人形機器人賽道,與特斯拉形成直接競爭。
技術路線分歧:開放生態VS垂直整合
Meta與谷歌的策略差異顯現:前者試圖通過底層技術標準化降低行業門檻,後者則通過投資+技術合作強化垂直整合能力。這種分歧或推動行業形成“技術平臺派”與“場景應用派”兩大陣營。
國內企業突破與商業化落地:螞蟻、Figure引領前沿探索
螞蟻集團成立靈波科技,入局具身智能
螞蟻集團旗下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於2024年底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近期開放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算法與系統研發崗位。儘管具體產品尚未公佈,但此舉顯示螞蟻正加大對機器人底層技術的投入,結合其在AI與支付生態的優勢,未來或聚焦服務場景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Figure自研端到端AI,商業化進程加速
Figure宣佈與OpenAI終止合作後,其完全自研的端到端神經網絡實現突破,計劃30天內展示“前所未見”的功能。公司已簽約第二個商業客戶,預計需求潛力達10萬臺,並在客戶現場運行自主訓練模型。Figure估值達395億美元,硬件迭代至Figure02,寶馬工廠試點驗證了其在工業場景的實用性。
技術攻堅與量產並行,產業鏈協同效應凸顯
優必選嘗試將大模型與機器人運動控制結合,採用開源框架優化算法;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通過算法升級實現高精度舞蹈動作,誤差小於0.1毫米。與此同時,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投產,2024年下線1000臺,2025年目標擴大至數千臺,印證國內供應鏈成熟度與場景落地速度。
小結:機器人行業正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國際巨頭聚焦底層架構與生態整合,國內企業則依託供應鏈與場景優勢加速商業化。隨着AI與硬件技術的深度融合,2025年或成爲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競爭焦點將轉向成本控制與真實場景滲透能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