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行業觀察:北京發佈萬臺量產計劃;Figure機器人加速場景應用
近期,具身智能與機器人領域迎來密集技術突破及政策催化。北京市率先發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量產規模突破萬臺;以Figure爲代表的企業則通過算法迭代顯著縮短訓練週期,推動人形機器人向更多工業場景滲透。政策扶持與技術升級雙向驅動下,行業正加速邁向規模化應用。
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並行
北京市具身智能行動計劃明確目標
2月28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多部門印發《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量產總規模突破萬臺,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羣。計劃要求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產出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並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這一政策爲國內具身智能產業明確了技術攻關和商業化落地的路徑。
頭部企業技術迭代提速
同期,FigureAI發佈人形機器人最新實測視頻,顯示其搭載Helix模型的機器人訓練週期從最初的12個月縮短至30天,且具備分揀、搬運等工業場景的泛化能力。星動紀元的人形機器人STAR1則通過端到端大模型ERA-42實現複雜操作,例如自主使用筷子完成100餘種精細化任務。這些進展表明,算法優化與硬件協同正在降低機器人部署成本,爲其進入量產階段奠定基礎。
應用場景加速開放
北京亦莊提出兩年內釋放超萬臺機器人應用需求,覆蓋工業、醫療、教育等領域。例如,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機器人已在電力巡檢場景中完成配電室檢測、倒閘操作等任務,並計劃拓展至醫療康養等高危複雜場景。場景資源的開放將加速技術驗證與商業化進程。
產業鏈升級與規模化挑戰並存
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加速
北京市行動計劃強調“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目前國內企業已在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例如,綠的諧波的諧波減速器、兆威機電的微型傳動系統等核心部件逐步進入頭部機器人供應鏈。此外,國創中心聯合高校推出數據集RoboMIND,並牽頭制定行業數據採集標準,推動行業數據共享與技術協同。
工業場景率先落地,家庭應用仍需長週期
當前人形機器人應用以工業場景爲主。例如,Figure機器人聚焦物流分揀,“天工”機器人探索電力作業,宇樹科技的雙足機器人H1則服務於實驗室數據採集。然而,家庭場景對機器人智能水平要求更高。高盛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需達到L4級自主能力纔可能大規模進入家庭,這一過程或需5至10年。短期內,政策與資本仍將優先支持工業、醫療等可快速落地的領域。
行業生態逐步完善但仍存瓶頸
儘管進展顯著,行業仍面臨技術瓶頸與生態短板。例如,具身智能數據集稀缺且標準不一,制約算法訓練效率;核心零部件的成本與性能平衡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北京市計劃通過建設產教融合基地、開放場景資源等措施推動生態優化,但技術突破與規模化降本仍需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堅。
綜上,具身智能產業在政策、技術、場景的三重驅動下已進入關鍵發展期。短期工業場景的突破與長期家庭應用的潛力共同構成行業增長邏輯,而核心技術的持續迭代與生態協同將成爲競爭焦點。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