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百大應用場景,上海發佈具身智能產業路線圖
剛剛在滬閉幕的2025世界智能大會上,150餘款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成爲國產具身智能的年度高光時刻。
2025年8月6日,上海市政府官網發佈《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共提出24條政策,支持上海具身智能產業圍繞場景、產業鏈打造創新高地.
《方案》對具身智能產業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27年,上海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爲實現這一目標,上海需要實現具身模型、具身語料等方面核心算法與技術突破不少於20項;建設不少於4個具身智能高質量孵化器,實現百家行業骨幹企業集聚、百大創新應用場景落地與百件國際領先產品推廣。
記者注意到,此次的政策中,對具身智能的場景做了更爲詳細的梳理,面向物流裝配、工業製造、商業零售、醫療康養、家政服務五大場景吹響應用“集結號”。
《方案》明確,今起三年內將在快遞分揀、倉儲搬運、汽車與鋼鐵製造巡檢、商超導覽、醫院護理、居家清潔等百餘個細分場景中落地具身智能創新應用,對符合條件的示範項目按覈定投資額最高20%、不超過1000萬元給予補貼。
同時鼓勵企業與樞紐基地、醫院、養老機構、公租房運營方等聯合揭榜,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智能作業單元,形成“百大場景、百件國際領先產品”的示範版圖。
2025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至國家戰略。
早在2023年,上海就通過《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行動方案》,形成系列政策託舉,鼓勵企業參與具身智能產業,搶佔這一新興領域的制高點。
僅僅兩年,上海不僅擁有智元、傅立葉這樣的頭部企業,更加重要的是,依託長三角地區的製造鏈條成爲具身智能的重要零部件供應地。
《方案》圍繞具身智能產業鏈,提出“核心零部件—終端產品—平臺服務”全鏈路升級計劃,旨在進一步強化上海在產業鏈條上的優勢。
具體來看,《方案》提出依託本地智算芯片、本體機器人與基礎大模型企業的集聚優勢,加快專用芯片、核心主板、關節模組、智能傳感器等高價值零部件的研發和產線在滬落地;另一方面,支持以“公版機”爲代表的終端量產,鼓勵企業打造“熱銷單品”,對銷售或租賃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企業按合同額最高5%、不超過500萬元給予獎勵。
在企業生態方面,《方案》提出,市級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將聯動企業風險投資、產業生態基金,通過算力、語料作價入股等新型金融工具,爲中小創新主體提供早期培育和精準融資通道,並同步建設浦東張江特色集羣。
爲支撐場景落地和產業鏈躍升,《方案》同步推出“真金白銀”的公共平臺與人才政策。
比如,《方案》提出建設算力、數字孿生實訓場、中試、投資、租賃五大公共平臺:對租用算力規模達標的企業每年最高發放4000萬元“算力券”;建設中試平臺最高補貼50%、不超過2000萬元;對購買語料服務產品的企業每年最高給予500萬元“語料券”。在創新生態方面,搭建模型、數據、算法、操作系統全要素開源體系,對開源社區、開源產品最高獎勵500萬元;對主導標準制修訂的企業最高支持100萬元;實施具身智能“百校行”計劃,引進國際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團隊,打造具身智能頂尖人才培養國家試驗區。
作爲國內領先的具身智能城市,上海並未將產業目標聚焦在區域以內,此次的《方案》中,提出,協同長三角資源,構建研發、製造、服務一體化的世界級機器人產業高地。
今年5月29日,在2025張江具身智能開發者大會暨國際人形機器人技能大賽上,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浙江、安徽、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創新中心舉行人形機器人產業標準互認計劃啓動儀式,首次建立統一標準規範,爲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提供智能化分級依據、訓練場建設指南、數據全生命週期管理指南和核心零部件研發指引。
同時,國地中心、庫帕思、智元機器人、傅利葉共同成立具身智能數據聯盟,聚焦服務、交通、醫療等領域數據,幫助具身智能在垂類場景快速“發育”。
隨着前瞻性、針對性的系列舉措出臺,上海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產業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