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路雲一體化功能場景路線圖年內發佈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在“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公佈1週年之際,記者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試點城市,從政策法規制定、建設組織協調、標準體系供給、建設成果進展等方面進行了一次系統性的梳理與盤點。1年來,試點城市在“車路雲一體化”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讓行業振奮,“星星之火”已被點燃。而此時,多個行業會議上透露出的“車路雲一體化”最新動向,爲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
凝聚共識 目標直指產業協同
7月18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廣東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和廣州信息投資有限公司在廣州聯合舉辦“車路雲一體化”聯合課題行業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
在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一級巡視員趙澤生表示,車聯網先導區、“雙智”試點、“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等是一脈相承的促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實踐活動,帶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創新和突破;未來,要以智能網聯汽車爲載體,落地面向車輛駕駛/出行、交通管理、城市治理領域的深入應用,以應用爲導向,帶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融合,推進“雙智”協同發展步入新階段。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高級主任吳杭哲認爲,“車路雲一體化”應解決單車智能難以覆蓋的高風險場景,例如“鬼探頭”。吳杭哲進一步圍繞“車路雲一體化”背景下的車端功能開發與應用,闡述了對基礎設施的協同支撐需求。廣州信投副總工程師楊春寧從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的視角,分享了“車路雲一體化”試點研究的探索與思考。產業協同,需求牽引,儘快實現場景賦能成爲與會各方的共識。
7月30日,以“智聯車路雲·聚勢雙循環”爲主題的2025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重慶開幕,“車路雲一體化”成爲核心議題。中信科智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胡金玲深入解析了C-V2X技術的全球進展。她認爲,中國已形成從空口協議到安全認證的完整標準體系,並在無錫試點中通過信號燈數字化開放(秒級/百毫秒級雙通道),解決了車輛對紅綠燈的異構識別問題,推動規模跨區域應用。但她也表示,“車路雲一體化”應用仍面臨挑戰,需加強跨行業協作。萬集科技副總經理兼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高鑫,分享了高價值場景驅動的“車路雲一體化”建設經驗。據介紹,在天津、杭州等地的實踐中,信號燈“上車”、盲區預警等功能顯著提升了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他認爲,路側系統應從單純的設備集成轉向“感知-算力-算法-數據”閉環,同時推動高精地圖標準化,以支持跨區域、跨車型的協同應用。IDC全球及中國區副總裁王吉平表示,相對於海外市場更關注出租車無人駕駛等特定場景的智能應用,中國在“車路雲一體化”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找出堵點 初步制定應用目標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車路雲一體化”首席專家杜孝平在研討會的主旨報告中指出,雖然“車路雲一體化”的概念已被提出,但宣傳還不到位,業界的認知仍然比較混亂。他表示,“車路雲一體化”系統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支撐產業變革發展的一條技術路徑,基於統一的架構與標準,需要解決建設投入與資源共享的問題。杜孝平進一步提出,行業對“車路雲一體化”、雲控基礎平臺認知不一致,導致建設方案發生偏差,影響了最終的應用效果。他建議,通過分層解耦,減少建設投入,實現跨域共用。
高新興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吳冬升在大會上從商業化角度分析了“車路雲一體化”落地的瓶頸。在他看來,算力資源分配不均,數據可用性不足,以及高昂的建設成本是當前的主要障礙。高新興提出的分層算法服務體系,即50毫秒級融合感知、100毫秒級協同決策,已在多個試點城市得到驗證,未來將通過“網聯數倉”整合多源數據,爲自動駕駛企業提供更精準的交通感知能力。
業內人士的直言不諱,正是各方聚焦堵點、推進工作的前置條件,也爲“車雲路一體化”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明確了任務。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行業發展部曹靜部長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聯盟目前已累計組織近30項課題,系統、全面、可持續地解決“車路雲一體化”戰略落地面臨的行業共性問題;通過徵求行業意見,初步制定了“車路雲一體化”應用目標,預計到2026年底,爭取新車5G/LTE-V2X搭載率超50%;量產車型至少1款應用車路雲數據(L2輔助駕駛協同感知/L3自動駕駛協同決策);信號燈“上車”場景覆蓋3個城市90%以上的設施。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姚丹亞在研討會上分享了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的相關進展。據介紹,該研究依託於京雄高速(河北)開放自動駕駛測試場景,開展匝道匯入、專用車道換道等核心技術驗證,以全網聯車輛(自動駕駛)與混行車輛(自動駕駛+非網聯車)的匝道匯入控制等方法,重點解決合流分流區的安全緩衝、視線遮擋及頻繁變道交織問題。
未來10年 分3個階段落地場景
在此次研討會上,《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功能場景路線圖》(以下簡稱《場景路線圖》)啓動行業徵求意見。《場景路線圖》的最終確定,將成爲“車路雲一體化”下一步發展的指南針。
記者瞭解到,《場景路線圖》由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聯合一汽、東風、長安、吉利、長城等18家單位共同編制,系統梳理了“車路雲一體化”功能場景的發展路徑,旨在爲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化落地提供指引。
《場景路線圖》的出爐建立在此前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單位編制的《“車路雲一體化”系統建設與應用指南》(以下簡稱《建設與應用指南》)基礎之上。《建設與應用指南》明確了“車路雲一體化”系統的概念、定義與內涵,深入研究分析了國內外功能場景落地的現狀,梳理並細化了可支撐應用需求與解決痛點問題,提出具有可實施性與體驗感的17種典型功能場景。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戰略與標準事業部總經理李曉龍表示,爲加速“車路雲一體化”落地應用,推動行業形成共識,《場景路線圖》提出了場景分類思路、推進路徑和階段目標。據他介紹,《場景路線圖》明確了2026~2035年3個階段的場景落地優先級和時間表,以及跨領域工作任務。該課題歷時1年,多次組織行業專家進行研討,根據行業專家的34條評審意見進行完善,形成面向行業的徵求意見稿版本。面對現有路側感知數據質量不高、規模不足、標準化程度較低,面向網聯車輛服務的“車路雲一體化”功能場景需求有待統一;不同行業對功能場景的落地時間與挑戰認識存在差異等問題,《場景路線圖》提出了“要加速對功能場景落地技術方案、支撐標準、時間表、推進路徑等形成行業共識,以典型場景爲切入點,逐個打通車端開發與城市建設,組織技術標準驗證與示範活動,推動實現城市級功能落地,單場景打透基礎上持續擴展功能場景”的要求。據悉,《場景路線圖》完善內容後,將於今年年內擇機正式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