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行業觀察:Rokid創始人公開演示;Meta、小米加速佈局
2025年,AI眼鏡行業迎來標準化與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拐點。中國信通院聯合S-DreamLab發佈首個AI眼鏡行業評價指標,從硬件性能到交互體驗全面規範產品標準。與此同時,Rokid創始人祝銘明在2025餘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公開演示最新款AI眼鏡,小米、Meta、中國電信等廠商密集發佈新品計劃。在技術迭代、成本下降與行業標準落地的共同推動下,AI眼鏡正從概念驗證邁向消費級普及階段。
一、行業標準落地,加速技術升級與市場擴容
規範先行,明確產品性能基線
中國信通院發佈的AI眼鏡評價指標以Meta的Ray-BanWayfarer爲標杆,覆蓋基本規格、續航、隱私安全等7大模塊、超60項測試。例如,續航測試要求滿電狀態下連續語音交互時長不低於3小時,隱私安全需通過數據加密與本地化處理驗證。這一標準爲廠商提供了明確的性能基線,降低技術試錯成本,推動行業從分散創新轉向協同發展。
技術痛點突破,輕量化與低成本成核心
2025年CES展上,主流AI眼鏡重量已普遍降至40g以下,雷鳥、閃極等品牌將售價下探至1800元及999元。小米AI眼鏡的入局進一步推動供應鏈降本,光學、電池等核心模組成本較2024年下降30%。行業預估,2025年全球不帶顯示的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500萬副,2028年或達5000萬量級,千元以下產品有望覆蓋大衆消費市場。
大廠示範效應激活產業鏈活力
Meta、Rokid等頭部廠商通過迭代產品定義行業方向。例如,RokidGlasses搭載衍射光波導技術,支持實時翻譯與AR導航;Meta新款眼鏡集成多模態交互,可識別環境信息並調用AI服務。中國電信、字節跳動等企業亦計劃年內推出自研產品。頭部廠商的技術路徑與市場策略,爲中小廠商提供了可複用的方案,推動生態快速繁榮。
二、顯示技術突破,打開AR融合新場景
光學技術成熟,AR眼鏡邁向消費級
2025年成爲AR顯示技術商業化元年。Meta、三星等廠商嘗試將光波導、Micro-LED等顯示模組集成至AI眼鏡,解決此前存在的視場角窄、功耗高等問題。例如,雷鳥新款AR眼鏡採用陣列光波導方案,光效提升至1800nits,模組重量僅8g。行業預測,具備顯示功能的AI+AR眼鏡中長期出貨量或達3000萬副,帶動光波導與Micro-LED市場規模分別突破330億元、180億元。
場景從工具向生態延伸
當前AI眼鏡主要聚焦語音助手、即時翻譯等工具型功能,但隨着顯示與交互能力升級,其應用正向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延伸。例如,醫療場景中,AR眼鏡可疊加患者實時體徵數據;工業場景中,支持遠程專家協作與步驟指引。Rokid等廠商已與行業客戶合作開發定製方案,推動B端市場滲透率提升。
技術挑戰與未來方向
儘管進展顯著,行業仍需攻克顯示模組成本高、端側AI算力不足等瓶頸。目前,多數AR眼鏡依賴手機或雲端算力,本地化AI能力有限。下一步,廠商或通過NPU芯片集成、輕量化模型部署提升終端自主性。此外,隱私安全與用戶體驗平衡、應用生態共建等亦是規模化落地的關鍵。
(注:本文數據與案例均來自公開資料,不涉及投資建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