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鏡重磅發佈,科技巨頭持續加碼AI眼鏡!詳解AI眼鏡發展趨勢
來源:光大證券微資訊
6月26日,小米舉行人車家全生態發佈會,發佈了一系列重磅新品,包括新款小摺疊屏手機MIX Flip2、小米手環10、REDMI K80至尊版、小米YU7和AI眼鏡等。其中,小米YU7和AI眼鏡成爲發佈會焦點。
展望未來,隨着AI大模型、眼鏡材料、芯片等不斷完善,AI眼鏡將成爲人工智能時代重要的流量入口,這將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分析AI眼鏡行業,探索行業發展趨勢。
1、小米發佈多款新品,AI眼鏡、YU7成焦點
作爲小米第二款汽車產品,小米YU7中文名稱爲“小米御7”,品牌含義爲“陸地戰車,御風而行”。YU7共有三個版本,電池容量達到96.3kWh,續航里程最高達到835千米。
YU7全系搭載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15分鐘最快補能620千米,可以極大地緩解車主的里程焦慮。
此前就備受矚目的“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Xiaomi HyperVision)”,可以讓駕駛員一眼看清楚所有重要信息,不用切換視角。
YU7共有9款配色,標準版價格爲25.35萬,PRO版價格爲27.99萬元,MAX版價格爲32.99萬元。
YU7發佈之後獲得消費者的廣泛認可,3分鐘大定數據便突破20萬臺,一小時更是突破28.9萬臺。
除了新車型YU7,小米此次還發布了AI眼鏡。早在一季度,市場便一直傳言小米將發佈AI眼鏡,本次發佈會揭開小米AI眼鏡的神秘面紗。
智能交互方面,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激活AI眼鏡功能,只需要說“小愛同學,開始錄像”,便可以啓動眼鏡錄像功能。依託於小愛同學強大的語音能力,用戶可以方便完成設備操控。小米AI眼鏡還支持第三方APP視頻通話、直播等功能。
攝像頭方面,小米 AI眼鏡搭載1200萬高清鏡頭,可以實現第一人稱視角拍攝,這將適用於多個生活場景。
系統及芯片方面,小米 AI眼鏡採用了自研Vela系統,並搭載了高通AR1、恆玄BES2700H兩種芯片。
外觀及材料方面,小米AI眼鏡提供三種顏色,採用惠靈頓鏡框。電池爲小米金沙江硅碳負極高密度電池,續航時長可達8.6小時。重量僅有40克,配上鏡片重量約爲50多克。
小米認爲,小米AI眼鏡可以成爲關鍵的AI入口,將是下一代個人智能設備。
2、AI眼鏡快速發展,A股多家公司已佈局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多位數字眼鏡先驅便持續推動這一新產品的發展。有着數字眼鏡之父美譽的多倫多大學教授Steve Mann曾研發EyeTap數字眼鏡,該款產品可以記錄眼睛看到的圖景,類似於增強現實眼鏡。
直至谷歌發佈了關鍵產品谷歌眼鏡,智能眼鏡逐漸進入大衆視野。2012年,Google Project Glass發佈,這款眼鏡配備了500萬像素攝像頭,可以拍攝視頻。攝像頭位於眼鏡前方,處理器芯片則在鏡框右側,操作系統採用安卓系統。
Google Project Glass內存爲682MB,可以實現GPS定位、查詢信息、發送郵件等功能。然而,高昂的售價、交互方式有缺陷、應用生態單一等問題,讓谷歌於2015年停止銷售谷歌眼鏡。然而,谷歌並沒有停止相關技術的研發,而且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在推動智能眼鏡技術的發展。
2013年,Meta Glass便已經發布,在交互方式上完成了跨越,可以實現手勢操作。隨後,不斷有科技巨頭加碼智能眼鏡,在AR、VR眼鏡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佈局,直到人工智能技術大爆發,AI眼鏡便成爲行業的焦點。
Meta聯手Ray Ban打造了現象級AI眼鏡,不僅將強大的AI技術融入到太陽鏡中,還爲可穿戴智能設備提供了關鍵樣板。2023年10月上市之後,Ray-Ban Meta眼鏡銷量已經突破200萬副。
生產商已經計劃提升Ray-Ban Meta眼鏡的產能,預計2026年產能或達1000萬副。
在國內,多家公司也已經推出AI眼鏡,杭州靈伴科技推出的Rokid Glasses便成爲重要產品。Rokid Glasses可以實時翻譯對話並呈現在用戶眼前,還支持實時導航。在多模態AI大模型的賦能下,Rokid Glasses可以爲用戶提供豐富的使用場景。
6月24日,靈伴科技與藍思科技聯手打造的AI+AR眼鏡正式下線,這將促進國產AI眼鏡行業的發展。
根據羣智諮詢的預測,2025年全球AI眼鏡的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570萬臺,同比增速高達110%。隨着AI大模型、硬件日趨完美,2030年AI智能眼鏡全球銷量有望高達1360萬臺,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9%。
羣智諮詢預測Meta憑藉Ray-Ban Meta眼鏡仍將統治2025年AI眼鏡市場,市佔率有望達到65%。此外多家手機巨頭進入AI眼鏡市場,華爲、小米、三星等廠商也有望獲得近20%的市場份額。
根據iFinD金融數據終端,A股AI眼鏡概念股包括:立訊精密、中興通訊、藍思科技、歌爾股份、TCL科技、鵬鼎控股、瑞芯微、三安光電、領益智造、安克創新、芯原股份、恆玄科技、思特威、歐菲光等。
(本文首發於2025年6月27日)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