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備行業觀察:3D打印助力人形機器人突破;商業航天加速工藝革新

近年來,3D打印技術在機械製造領域的應用持續深化,產業鏈降本趨勢與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的融合,爲行業帶來結構性變革。鈦合金粉末成本大幅下降、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加速,疊加政策對商業航天與具身智能的持續支持,推動3D打印工藝在高精密製造場景中加速滲透。

產業降本路徑清晰:材料與工藝雙重突破

鈦合金粉末價格腰斬,成本端壓力顯著緩解

2024年,3D打印用鈦合金粉末價格從2023年的600元/kg降至300元/kg以下,降幅達50%。這一變化源於三方面:其一,威拉里等企業通過優化制粉工藝,平均得粉率提升3%以上;其二,上游海綿鈦價格跌至歷史最低點,一級民品價格從年初5.0萬元/噸降至年末4.2萬元/噸;其三,氬氣等惰性氣體成本下降,結合智能回收技術,工業氣體用量減少30%-50%。

核心設備國產化加速,技術迭代推動效率提升

銳科激光與某央企簽訂120臺3D打印激光器訂單,其新一代設備通過優化功率監控系統與光束質量,實現了高穩定輸出。這一突破標誌着國產激光器在精密製造領域的競爭力提升,爲3D打印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產業鏈協同效應顯現,規模化應用可期

材料與設備的國產化突破,疊加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等下游需求增長,推動3D打印從實驗性技術轉向量產工藝。例如,華曙高科通過金屬3D打印技術,僅用4個月完成30餘個液氧煤油發動機零件的交付,驗證了技術的高效性與可靠性。

新興場景加速落地:人形機器人與商業航天並進

人形機器人:微型化與輕量化革命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3D打印技術解決了傳感器微型化與結構輕量化的核心難題。華力創科開發出毫米級六維力傳感器,結合金屬3D打印工藝降低成本,產品已應用於騰訊、強腦科技等企業。此外,Figure02機器人通過3D打印蜂窩狀複合材料關節,實現運動緩衝與散熱性能提升,使用壽命顯著延長。

商業航天:發動機工藝革新提速

商業航天對複雜構件的製造需求與3D打印高度契合。雷霆-5發動機作爲國內首型全機85%零件採用3D打印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已成功應用於“星雲-M”試驗箭。鉑力特與藍箭航天合作開發的液氧甲烷發動機零件,支持朱雀三號火箭完成垂直起降試驗,進一步驗證了3D打印在可重複使用火箭領域的應用潛力。

技術邊界持續拓寬,安全性與經濟性並重

產業鏈企業通過工藝優化與材料創新,兼顧製造效率與產品性能。例如,華曙高科在交付週期壓縮的同時,確保零件滿足航天級可靠性標準;銳科激光通過抑制高階模輸出,提升激光器在精密加工中的穩定性。這些進展爲3D打印在更多高端場景的滲透提供了技術保障。

(本文內容基於公開資料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