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行業觀察:Apptronik獲25億融資加速量產;DeepSeek大模型賦能AI決策

人形機器人行業正加速從技術研發向商業化落地邁進。該行業以仿生形態爲核心,集成高端製造、人工智能與新材料技術,逐步突破感知、決策與運動控制能力,應用場景從工業製造向生活服務延伸。全球科技巨頭與資本密集入局,特斯拉、谷歌、DeepSeek等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推動行業進入規模化量產前夜。

一、技術創新與資本佈局:全球競賽進入白熱化

Apptronik獲25億融資,量產計劃提速

美國企業Apptronik近期完成3.5億美元(約25億人民幣)A輪融資,谷歌、BCapital等參與投資,累計融資額達3.78億美元。其Apollo人形機器人聚焦物流與製造場景,與梅賽德斯·奔馳、GXOLogistics合作測試,計劃2028年量產。公司CEOJeffCardenas表示,未來目標是將機器人成本降至“低於汽車價格”,並通過AI提升操作靈活性。

特斯拉、谷歌角力AI+硬件生態

特斯拉的“Optimus”與谷歌投資的Apollo形成直接競爭。谷歌深度綁定Apptronik技術,通過DeepMind強化機器人AI學習能力;特斯拉則依託自動駕駛技術積累,加速硬件迭代。Meta、蘋果等科技企業亦佈局人形機器人,Meta專注於家務場景底層技術,蘋果智能家居機器人尚處概念驗證階段。

DeepSeek大模型突破AI決策瓶頸

DeepSeekAI憑藉降本和開源優勢,推動人形機器人在環境感知、任務規劃等領域突破。國內上市公司如貝瑞基因、洲明科技等已接入其模型,優化專業化場景決策。國金證券指出,DeepSeek的蒸餾方案有望加速機器人從單一指令執行向持續自主進化跨越。

二、產業鏈協同與商業化進展:國產供應鏈加速崛起

中國廠商發力核心零部件與場景適配

中國產業鏈企業通過技術協同與產能擴張切入全球市場。美力科技啓動6.5億元新項目,研發1000萬件彈性元件,適配人形機器人關節需求;長盈精密成立子公司專攻人形機器人精密零部件,進入全球頭部供應鏈。2024年,10家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業績預增超100%,終端需求回暖與新能源市場擴張成爲主要驅動力。

傳感器與靈巧手技術成關鍵突破點

東北證券報告指出,靈巧手作爲機器人末端執行器的核心,正從腱繩、連桿傳動向柔性傳感器升級。漢威科技、福萊新材等企業加速佈局力傳感器與觸覺反饋技術,提升機器人精細化操作能力。特斯拉、ShadowHand等頭部案例中,腱繩傳動方案佔比提升,國產因時機器人、BeBionicHand加快技術對標。

2025年或成商業化量產元年

機構預測,2025年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將進入盈利兌現階段。興業證券分析,受益於製造業成本優勢與多元場景閉環,國產整機廠商有望在國際市場凸顯競爭力。萬聯證券指出,社會老齡化與人力成本上升將催生C端需求,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達千億級,從工業向家庭服務場景滲透。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