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美元 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加速落地

本報記者 吳清 北京報道

2月23日,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GDC)繼續,大會上,衆多機器人驚豔亮相。其中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G1牽着四足機器狗Go2亮相會場,引發圍觀。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宇樹科技,還有包括智元、星海圖、開普勒、鈦虎等衆多機器人公司也攜旗下最新產品亮相大會。

自宇視科技人形機器人H1登陸央視春晚以來,人形機器人持續刷屏,也點燃了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熱情,人形機器人相關概念股持續獲資本追捧。

從小衆到大衆,從科幻走向現實,人形機器人的前景預期不斷提升。近期,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公佈最新進展,英偉達、小米等巨頭也紛紛宣佈進軍該領域。

從2013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首款人形機器人Atlas亮相至今,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歷十餘年的發展歷程,目前人形機器人已成爲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新賽道。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美元。花旗全球洞察分析師Wenyan Fei則大膽預測,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萬億美元之巨。

持續引爆

Unitree G1是宇樹科技的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產品,通過複用四足機器狗的電機、減速器技術及深度學習算法,G1實現了複雜動作控制,例如投籃、胯下運球等。

而近期,G1還發布了最新算法升級,能夠學會任意舞蹈。由於舞蹈動作太過“絲滑”,還被一些網友質疑爲AI合成。

實際上,自宇樹科技H1登上央視春晚舞臺扭秧歌后,人形機器人熱度一直高企,相關概念股也持續爆發,行業中還傳出了宇樹“老股”轉讓遭到瘋搶的消息。

記者注意到,宇樹科技的H1和G1人形機器人曾在京東線上銷售。其中,H1售價65萬元,預計60天交貨,G1售價9.9萬元,預計45天交貨。首批產品很快售罄,但兩款產品很快就從京東平臺下架。公司客服表示,產品於2月11日上線平臺,目前已不面向個人銷售,相關問題可撥打宇樹科技官方電話諮詢銷售人員。

據宇樹科技銷售人員介紹,這次宇樹科技帶來的是售價9.9萬元的Unitree G1人形機器人,這款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輕量化與高負載能力。“在應用上,Unitree H1不針對C端消費領域,而主要服務於有開發能力的科研機構和高校。”

而此次被“遛”的機器狗Go2標配宇樹自研的4D超廣角激光雷達,最小探測距離0.05m,可實現全地形感知,還能夠拖拽20公斤重物,售價9997元起。“Go2最大可負重10公斤,續航達50公里或4—6小時,具備避障和爬樓梯能力,可作爲寵物的替代品。”上述宇樹科技銷售人員稱。

而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2024年中國四足機器人行業發展報告》,宇樹科技佔據了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69.75%的銷量份額以及40.65%的營收份額,在機器狗領域獨佔鰲頭。

在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現場,明星公司智元機器人帶來了智元遠征系列的A2-D人形機器人,可用於數據採集,具備商用交互能力,也可用於家居場景;近日被螞蟻集團領投,完成新一輪3億元A輪融資的星海圖則帶來了R1系列摺疊人形機器,適用於工業、服務等多個行業和場景;而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帶來的機器人則主要聚焦於電網巡檢、電氣作業、核主泵安防巡檢等特殊場景。

量產元年

2025年,這個曾被科幻電影預言爲“機器人元年”的年份,或正夢想照進現實。當前,人形機器人正迎來從概念驗證到應用落地的拐點,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加速滲透,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此次出席這場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及產品來看,服務B端依然是目前人形機器人應用的重點場景,而每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優勢及發力重點也不一樣。

在海外,包括英偉達、波士頓動力、Apptronik、Figure AI、Unitree、Agility Robotics和特斯拉在內的公司也正在重塑下一輪智能自動化的可能性。

從市場空間看,人形機器人有望形成千億美元級別的藍海市場。據GGII預測,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50億美元。高盛預測更加樂觀,認爲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

特斯拉CEO馬斯克此前曾表示,預計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在2025年年底前進行少量生產,到2026年可能會增加產量,面向外部客戶銷售。

國信證券研報稱,特斯拉機器人產品迭代迅速,有望給全球機器人市場帶來“鮎魚效應”,激發人形機器人玩家的活力。在車端與機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較高的前提下,疊加大廠入局+技術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人形機器人發展有望持續推進,2025年有望成爲量產元年。

記者注意到,近期國內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陸續官宣了各自的量產消息,不過數量多在幾百臺、上千臺。衆擎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姚淇元表示,百臺、千臺級別的量產屬於小批量生產,這樣的量級對於整個供應鏈的打磨,還沒法達到一個跨越式的迭代跟升級的程度。

我國在人形機器人市場佔據先發優勢,不僅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同時也是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潛在市場之一。近日,摩根士丹利發佈研報《人形機器人100: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顯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56%涉及相關業務的公司及45%的集成商來自於中國。而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百強公司中,中國佔35家,美國和加拿大佔35家,亞太其他地區佔18家,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佔12家。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共有45.17萬家智能機器人產業企業,註冊資本共計64445.57億元。

對於人形機器人後續投資機會,浙商證券機械國防團隊認爲,人形機器人產業趨勢已成,預計從產業形成期過渡到產業擴張期,商業化落地可期。中信建投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程似騏則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從1到N的量產階段,AI大模型更新迭代、海內外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進程仍然是核心影響因素。

花旗全球洞察分析師Rob Garlick則強調,人形機器人的投資回報週期可能非常短,且回報豐厚。他估計,部分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甚至可能短至36周。不過他也坦承,目前尚不清楚人形機器人將如何替代人類員工以及具體的替代率。同時,對於相關公司來說,提高人形機器人的產量仍面臨巨大的財務挑戰。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表示,2025年年底之前,整個AI的人形機器人會達到一個新的量級。AI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畢竟“目前這一波機器人的浪潮,主要就是AI浪潮帶來的”。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