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公司接連斬獲“大單”,產業鏈降本加速度
人形機器人超級訂單不斷。
2025年7月,繼智元聯合宇樹拿下1.24億大單之後,優必選自研的工業人形機器人中標覓億(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項目金額爲9051.15萬元。
此前,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該項目總預算1.2405億元(含稅),分爲兩個標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由智元機器人以7800萬元中標;小尺寸人形機器人、算力揹包及五指靈巧手由宇樹科技以4605萬元中標。
和智元、宇樹不同,此次優必選獨家拿下近億訂單,再次刷新了人形機器人單筆訂單記錄。
今年以來,隨着技術突破持續推動機器人成本降低,催化推動市場開拓,而商業化落地反哺產業鏈升級 ,有望讓人形機器人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價格打下來,機器人領回家
2025年,註定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全年預計將有5萬臺人形機器人下線,國內多家機器人廠商訂單“破千”。
今年4月的業績發佈會上,優必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周健就曾表示,“今年優必選的目標是生產約1000臺人形機器人,全部進入客戶的真實場景,採集更多數據。”
而智元、宇樹今年今年的量產目標也均定在千臺以上。
資料顯示,優必選此次中標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進入蔚來、比亞迪等車企生產線,承擔搬運、裝配等高強度任務。其自研的熱插拔換電系統使機器人實現3分鐘自主續航,故障率較傳統工業機器人下降42%。而智元與宇樹的聯合中標項目,則首次將人形機器人批量應用於通信設備製造場景,全尺寸機型需滿足複雜環境下的多任務交互能力。
上述採購方並非實驗室或科研機構,而是對成本敏感、效率優先的製造業巨頭 。
其中,中國移動在對智元、宇樹採購說明書中明確要求“單臺日均作業時長不低於16小時”,倒逼供應商在可靠性與經濟性間找到平衡點。這種來自真實場景的嚴苛需求,成爲檢驗技術成熟度的最佳試金石。
大單降臨,或是推動人形機器人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步。
不可否認的是,人形機器人能夠在今年實現訂單報道,一定程度上是國產替代與規模效應的雙重槓桿撬動下,降本形成的價格優勢。
這可以從今年頭部廠商在售價上“搏殺”的火藥味漸濃可以窺見一斑。
2025年上半年,優必選宣佈以29.9萬開售工行者,後有宇樹科技Unitree G1喊出只要9萬9,線上網店頃刻售罄。緊隨其後,衆擎PM01以8.8萬元刷新行業低價。
從成本去解構,造一臺人形機器人究竟需要多少錢?
民生證券曾以特斯拉機器人成本進行估算,從成本結構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核心硬件成本佔據了整體成本的大部分。根據特斯拉AI Day的數據,人形機器人本體的核心硬件成本包括旋轉執行器、線性執行器、靈巧手及六維力傳感器等,預計將達到10.10萬元人民幣,佔總成本的69%,其中,靈巧手、六維力傳感器、行星滾柱絲槓和諧波減速器等高價值量零部件存在較大的降本空間。此外,電池組、電子系統、傳感器等也是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零部件國產化已經實現了較大空間的降本。
道氪雲創始人兼CEO李燕瓊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道氪雲已經實現關節、激光雷達、慣性傳感器等組件控制器硬件與軟件系統的100%自主研發,核心元器件採用全國產芯片,從源頭規避進口依賴與外部技術授權成本。“目前,公司研發的產品硬件成本較市面同類方案低30%,若全面採用國產供應鏈,價格可降至市售產品的50%。”
道氪雲(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高算力計算平臺及控制系統研發,在業內,該系統也被稱爲機器人的“大小腦”,包括開普勒在內的機器人,不少企業選擇使用該公司的大小腦系統。
在產業鏈上游,高精度的運動測量工具和數據,是人形機器人研發過程中理解生物運動原理、獲取真實運動數據、驗證控制算法和機器人自身傳感器性能不可或缺的裝備。這些原本由國外壟斷的設備,正在逐步被國產品牌替代。
“荷蘭XSens公司硬件和軟件加總價格在40萬元以上,我們類似精度的產品價格在幾萬元,降到了十分之一左右。”天璺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總經理李憲法對界面新聞表示。
天翼智庫研究員李春輝在《技術、數據、認知——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亟需實現“三突破”》中就指出,2024年中國企業佔據約32%的核心零部件市場份額,其中伺服電機國產化率已突破70%,重要的核心精密傳動部件減速器與行星滾柱絲槓國產化替代率也均有提升,頭部企業(如綠的諧波、昊志機電等)諧波減速器國產化率從2018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40%,RV減速器國內龍頭企業環動科技的減速器產品國內市佔率也從2021年的10.11%增長至24.98%,同時國產減速器成本較2020年下降近65%。此外,國內行星滾柱絲槓的製造企業長盛軸承、貝斯特也已進入特斯拉Optimus供應鏈,進口替代率從2022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25%。
這些均是國產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實現降本過程中的“硬骨頭”。
軟件成本占人形機器人總成本的25%-30%,算法優化成爲降本的關鍵抓手。
天璺科技研發的全球第一顆慣性動作捕捉芯片,集成了加速度計、陀螺儀和磁力計等,理論上只需接通電源就可工作。這讓動作採集設備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一枚鈕釦中。天璺科技制定了專用的動作採集無線通信協議,讓電腦能夠同時連接20個動捕設備,並精確到毫秒級別高同步要求。
李憲法說,成本的大幅降低,源於該企業使用了更廉價的自研芯片、更好的算法和更高效的無線通信協議系統,通過採集足夠的數據,來達到更好的動作捕捉效果。
這意味着,人形機器人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高效的動作數據採集訓練。
“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都在開展數據採集工作,我認爲將來隨着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增長,數據採集的價格將進一步下降,研發成本會進一步攤薄,銷售額也會提升。”李憲法說。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中國已有超過60款人形機器人問世,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工業、家庭服務、教育科研、娛樂陪伴和商業服務等。
在規模效應之下,人形機器人零部件標準化也直接推動了成本的降低。
位於深圳福田的領益智造,是目前AI終端硬件核心供應商。目前,該企業正與多家機器人企業展開合作,提供硬件、應用開發及整機組裝等服務。
當前機器人行業受非標品化困擾:非標準化產品需反覆進行設計與生產投入,內耗大、成本高,限制商用推廣。
爲此,領益智造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將推出零部件加工、組裝,絲槓、減速器、關節、整機硬件ODM等一站式服務的核心零部件、模組服務,產品矩陣形成“百貨市場”,並實現綜合降本可達50%以上的系統性、全鏈路的“瘦身中心”。同時,其計劃將消費電子領域標準嫁接到機器人行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制定標準,推動零部件標品化。
“消費電子的部分標準優於機器人行業,我們要將其嫁接過來制定有效標準。” 領益智造副總裁、機器人業務負責人楊新宇表示。
產業裂變加速,人形機器人具備盈利能力
目前,國內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達到71.67萬家,政府孵化推動行業集聚也是推動降本的有力手段。
上海市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器負責人汪兵告訴界面新聞,2024年1年,上海市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器成立,探索“小規模、快週轉”的孵化模式,幫助企業一年內驗證技術可行性、一年半完成融資“畢業”,目標瞄準三年內孵化出上市公司。
這個平臺是技術加速器。
人形機器人孵化器目前已部署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環節,建有聯動一體化服務平臺,包含3D打印快速響應中心、機器人“超市”、機器人共性測試、AIHackerHouse等服務內容,爲孵化及生態企業提供測試、製造、展銷及社羣生態的服務——一切爲技術突破服務。
一站式的孵化服務,爲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解決了部分研發“硬支出”。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研發體系總監邢伯陽指出,2022年,英偉達推出ISAAC Lab平臺,通過並行計算的方式加速了人形機器人在虛擬環境的發育速度,讓人形機器人在該仿真平臺上訓練10分鐘的效果,相當於人類在真實世界中訓練10年的效果。該平臺快速孵化了多款機器人模型,加速了機器人的仿真過程。
通過不斷投資、併購也是降本的一大手段。智元機器人在2025年年初披露,今年要交付數千臺機器人產品。比起交付速度,智元更新更爲頻繁的是對外投資關係。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智元機器人自2024年7月至今,已對外投資了數字華夏、富興電機、靈初智能、陝西智萊特、軟通天擎機器人、立智感知、千覺機器人、光谷東智、成都安努智能、湖南智啓未來、寧波普智未來、靈猴機器人共計12家公司,持股比例從0.3289%-20%不等。2025年7月,智元機器人收購上緯新材的消息引發關注,雖被智元機器人否認,但相關投資仍引發關注。
智元機器人在迴應近期批量投資產業鏈企業時表示, 不僅是爲自己搭建更加穩定的產業鏈,“通過投資這些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智元目前已經完成80%的零部件自研。這些投資將極大地幫助其降低成本。”
政策端亦在強化這一趨勢,工信部新修訂的《智能工廠建設指南》明確將人形機器人列爲產線升級的核心裝備。
據東吳證券研報預測,預計到2026年,以0.2%的滲透率,僅汽車行業就將釋放超5萬臺需求。到2027年,這一需求將激增至15萬臺。
隨着這些需求的落地,屆時僅在汽車製造業,就能實現“機器換人”的經濟性拐點,推動行業從“單點替代”轉向“系統重構”。屆時,人形機器人不僅實現了產品的落地,亦可在軟件服務、生態開發等方面突破新盈利增長點。
這也是,我國製造業範式般地遷移升級。
訂單反哺技術,人形機器人“奢侈品”變“消費品”
技術進步是降本的核心支撐,過度價格競爭或將損害行業。
前述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就喊出,“在系統研發和場景突破尚未有定論的時候,就打起價格戰,是不合適的。”
這名負責人向界面新聞透露,其目前在數據採集和系統性研發方面的支出仍是大頭,尚未達到用訂單收入覆蓋研發成本的地步,“用低價的模式去擴張市場,會被迫讓大家都放棄質量 ‘卷’ 價格,最終破壞了整個市場。”
靈猴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張宗銘認爲,降成本的核心問題是規模,放量帶來的必定是成本的下降。但價格戰是雙刃劍,過去“不計成本擴張、靠估值盈利”的模式不可持續,當前投資商更關注企業“自我造血能力”,企業需迴歸正常經營軌道。
“供應商成本下降應有底線,過度壓價難以維持整個行業的發展。“降成本的過程中,無論是供應鏈公司還是機器人企業,都應關注品質與成本的平衡,關鍵元器件不可過度降價犧牲質量。”張宗銘說。
成本下降將加速市場滲透。北方科技信息技術所預計,到2025年,民用人形機器人價格將降至5萬元以下。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吳金城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技術正加速發展,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成本正向原來的百萬級降至20萬級甚至10萬級每臺邁進,具身智能機器人整機及零部件萬億級的市場正在從藍圖走向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在降低成本與保證質量之間找到平衡。
如蘇州靈猴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張宗銘所說,降成本的核心問題是規模,但價格戰是雙刃劍,過度壓價難以維持行業發展,關鍵元器件不可過度降價犧牲質量。
西湖大學講席教授姜漢卿指出,目前機器人行業還沒到降成本的時候,除了技術革新不成熟外,應用場景也還沒有到爆發的時候,降成本需要量能上去,進入標準化場景。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在降低成本與保證質量之間找到平衡。蘇州靈猴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張宗銘所說,降成本的核心問題是規模,但價格戰是雙刃劍,過度壓價難以維持行業發展,關鍵元器件不可過度降價犧牲質量。只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持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人形機器人行業才能真正實現從“奢侈品”到“消費品”的轉變。
如何讓超級訂單反哺技術迭代,讓人形機器人正向正循環,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