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熱戰”打響:新品密集發佈 量產元年真的來了?|行業觀察
財聯社3月12日訊(記者 王碧微)繼“百模大戰”之後,具身智能行業進入“熱戰”階段。
3月11日,越疆(02432.HK)科技、智元機器人兩大機器人廠商同日發佈人形機器人新品,令機器人產業鏈再迎“狂歡”,當日相關概念股集體高漲。除上述兩家廠商外,優必選(09880.HK)、宇樹機器人、衆擎機器人等人形機器人廠商亦在近日動作不斷;同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也相繼發佈激勵政策,具身智能正逐漸“站上風口”。
“隨着技術突破和政策支持,國內市場正在加速崛起。同時,海外市場也對人形機器人表現出濃厚興趣。”衆擎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非常大,訂單非常多,目前我們在手的訂單已經有4個多億。我們更多的是考慮產能能否滿足、機器人性能是否達到場景的要求。”數字華夏公共關係總監吳爲告訴財聯社記者。
不過,作爲一個新興產業,市場對於人形機器人存在諸多疑問,“在哪裡落地?”“如何定義量產?”“產業鏈能支持大規模量產了嗎?”帶着這些疑問,財聯社記者近日走訪、諮詢深圳多家產業鏈公司,瞭解到目前業內對於“人形機器人走入現實”的真實聲音。
產業鏈密集發新 機器人概念股走高
3月11日,A股市場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迎來了一波“驚天”反轉,板塊整體呈現低開高走態勢,板塊內多隻個股漲幅顯著。其中,巖山科技(002195.SZ)開盤後迅速拉昇並觸及漲停,成爲當日市場焦點;威孚高科(000581.SZ)、勝宏科技(300476.SZ)、恆工精密(301261.SZ)等漲幅均超5%。
二級市場層面的反轉,消息面上可循的刺激因素主要來源於當日發佈的兩款全新的人形機器人。
3月11日上午,以協作機器人聞名的越疆科技發佈了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機器人,這也是越疆科技的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
“該機器人能夠自主完成做早餐,倒牛奶、水果擺盤、烤麪包、烤培根、早餐擺盤、企業客戶接待、倒咖啡、送文件、取快遞等任務。它具備自適應性和泛化能力,以及高效、靈活的任務執行能力,已學會了使用不同工具完成100多種複雜靈巧的操作任務。目前越疆已開展與國內一線車廠、電子製造廠、咖啡奶茶店的場景合作,並將於今年年中實現試產和批量。”越疆科技方面告訴財聯社記者。
產品發佈後,越疆當日股價拉昇超10個點。
同日,智元機器人亦發佈了最新研發的雙足人形機器人——靈犀X2。據瞭解,靈犀X2的核心亮點在於其搭載的多模態交互大模型“硅光動語”。該模型賦予機器人毫秒級的交互反應能力,使其能夠通過人類的面部表情和語音語調精準判斷情感狀態,並作出相應的迴應。這種自然且真實的互動體驗,極大地提升了人機交互的親和力和實用性。
實際上,3月以來,引爆市場的人形機器人話題遠不止於此。3月4日,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再度炫技,展示了一段720度空中迴旋踢的高難度視頻,刷屏社交平臺;3月3日,優必選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引發二級市場聚焦;3月4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宣佈,將於4月13日在北京召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
一家接着一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產品登臺炫技,讓2025年儼然成了機器人主題年。對於人形機器人企業而言,緊跟潮流把自己的“拳頭”產品拉出來遛遛,不僅獲得了品牌聲量,更重要的是吸引投資機構的關注。
2月24日,財聯社記者就從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話題公司衆擎機器人獲悉,該公司已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達2億元,在該公司自研產品PM01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前空翻後,其融資估值直接提高了10億元。
在深圳,一家人形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其所在的公司一天之內就接待了超過六波來自地方政府和投資機構的客人;在杭州,有曾經拒絕過宇樹科技的投資人發現,如今再想約見宇樹科技已不可能;還有投資人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說不應該在一個賽道很熱時投資,但現在不投機器人就再也趕不上了,今年必須投上幾家公司。”
量產難題與場景之爭
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街巷之間,人形機器人已經成爲熱議話題。但熱鬧背後,人形機器人離真正的商業化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量產”。
同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不同,大洋彼岸,曾經頗爲“高調”的特斯拉與其自研的Optimus反倒在最近一段時間聲量小了不少。從公開信息來看,Optimus最後一次公開亮相便是與量產這一話題有關。
2月6日,特斯拉在其公司官網上更新了多個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崗位招聘信息,崗位類型涵蓋工程師、流程主管、生產經理等多個方向,職位名稱後都標註了“Tesla Bot”(特斯拉機器人)的信息。
早在今年1月29日,埃隆·馬斯克就在特斯拉2024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明確提出,計劃2025年生產1萬臺Optimus人形機器人。
而相較於特斯拉萬臺量產規劃,國內的企業目前仍將目標定在千臺級別,衆擎機器人預計年底前實現千臺量產目標,數字華夏公共關係總監吳元亦告訴財聯社記者,2024年公司交付了幾十臺產品,2025年公司規劃了一千臺左右的量產目標。
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催化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概念炒作”到“商業落地”的關鍵轉折,而量產能力正成爲決定人形機器人能否真正落地的終極考驗,“現在投的每一筆錢都在賭量產。”有投資人告訴記者。
“誰能最先把成本砍到最低,把市場佔住,別人就沒機會了,最終大家拼的就是成本和市場佔有率,智能化技術只是一方面,那成本就跟產量有關係,如果產量大了,規模效應自然會降低成本。”北京新鼎榮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馳說。
但財聯社記者也瞭解到,目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量產還面臨着許多挑戰。
“量產不是簡單複製,目前我們大多數產線依然依賴研發人員手工完成。雖然一些小批量的生產不會有太大問題,但一旦進入大規模生產,就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如何保證每一臺機器都符合標準,如何確保每臺機器的質量。即使算法相同,實際操作中的差異也很大,量產的難度也因此加大。”吳爲向記者表示。
人形機器人量產的良品率直接影響到生產的可持續性,每一臺機器人都涉及算法、硬件、調試等多個環節,匹配的難度很大。吳爲進一步表示,“就像馬斯克說的,做一個Demo很簡單,但要做量產卻非常困難。雖然做樣機很容易,但讓每臺機器都達到預期效果,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
在吳爲看來,人形機器人產量達到千臺以上,才能逐步實現開模標準化生產,這樣才能稱爲“量產”。
“我們有個內部預估,2026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會有非常顯著的(產能)爬坡效應。26年到27年的出貨量,會達到一個大家現在可能非常驚訝的數據。”吳爲說。
此外,衆擎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產業鏈上,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產能亦與當下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存在差距,例如行星滾柱絲槓。
“首先,人形機器人市場擴張迅猛,對零部件需求呈井噴式增長;但行星滾柱絲槓生產工藝複雜、技術門檻高,且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供應商數量有限,致使產能爬坡速度難以跟上市場需求增速。”衆擎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認爲,這種不匹配關係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零部件短缺可能會影響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進度,促使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和技術合作;另一方面,也爲相關零部件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推動其加速技術突破和產能擴充。
“目前人形機器人量產的技術挑戰,包括整機運動控制和軟件算法系統等;成本挑戰,如當下整機制造成本仍然較高;商業化挑戰,如應用場景暫時爲B端以及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等問題。對於現階段製造和量產的需求優於降本需求,先求有,再求優。”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喬安然告訴財聯社記者。
此外,在走訪多家機器人企業的過程中,財聯社記者還注意到,不同企業間對人形機器人未來可能落地的場景有不同的看法。
Optimus、優必選等廠商明確表示產品目標工業場景。比如,今年以來優必選已在多家車廠完成了其工業人形機器人的實訓。
但也有廠商認爲C端的交互場景纔是人形機器人“打開的正確方式”。“工業製造領域真的非常難。進工廠要先考慮能否真正實現功能,比如能不能把螺絲打進去,精度要求非常高。相比之下,交互的機器人容錯程度更高,說錯話大不了被批評,但工廠不能容忍錯誤。人形機器人的‘腦’現在雖然強大,但它的‘身體’——動作精度和執行能力還存在很大挑戰,但很多已經成熟的工業機器人能做到更強的負載和精確的動作。”深圳一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