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業陷質量爭議:原料鎘殘留與商標標識的雙重拷問
近期,千禾味業因旗下醬油產品檢測出微量重金屬鎘及“千禾0”商標標識問題引發公衆關注。該公司在3月20日至21日連續發佈聲明,強調原料合規性並解釋商標使用邏輯,但消費者對“零添加”概念的信任度仍面臨考驗。
原料鎘殘留溯源:自然攜帶還是工藝缺陷?
千禾味業在聲明中多次明確,涉事產品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中的微量鎘元素來源於原料的自然攜帶。根據GB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該公司使用的非轉基因黃豆、小麥及食用鹽的鎘含量均符合標準限值:大豆≤0.2mg/kg、小麥≤0.1mg/kg、食用鹽≤0.5mg/kg。
第三方檢測數據顯示,涉事醬油鎘含量爲0.011mg/kg,遠低於魚類調味品鎘限值≤0.1mg/kg的參考標準。千禾味業指出,現行國標未對醬油成品鎘含量設限,但原料端污染物控制已通過國家標準驗證。該公司在自查中對在售、在庫及生產中的產品進行檢測,確認生產流程未引入外源性污染。
“千禾0”商標爭議:標識規範與消費者認知錯位
針對“千禾0”商標是否代表零添加的質疑,千禾味業在聲明中強調,該商標是依法註冊的專用標識,僅用於區分零添加產品系列。涉事產品配料表明確標註爲水、非轉基因黃豆、小麥和食用鹽,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
公司承認前期溝通不足導致消費者誤解,但否認存在蹭熱點或混淆概念的行爲。千禾官方旗艦店客服迴應稱,“產品配料表應標盡標,未標註即未添加”。然而,公衆對商標命名規則與食品安全承諾的關聯性仍存疑慮,部分消費者認爲“0”字樣的使用存在誤導空間。
企業危機應對:透明化承諾與信任重建路徑
在質量風波發酵後,千禾味業採取了三項應對措施:一是全面公開原料檢測數據及生產工藝;二是啓動常態化工廠開放計劃,邀請消費者實地監督生產流程;三是對非“千禾0”系列產品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進行復核,確認其符合國家標準。
該公司在致歉聲明中表示,將加強消費者溝通機制,推動生產可視化進程。但市場反應顯示,信任重建仍需時間。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食品企業在標準解釋、風險溝通方面的短板,如何平衡技術合規與公衆感知成爲關鍵課題。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營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