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高官曝川普時代危機!旅美教授警告「臺灣須補3個洞」

前美國副總統國安顧問菲利普.戈登近日在《Foreign Policy》撰文警告,若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其高度交易化、難以預測的外交風格,恐使臺灣成爲談判籌碼。(美聯社)

前美國副總統國安顧問菲利普.戈登近日在《Foreign Policy》撰文警告,若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其高度交易化、難以預測的外交風格,恐使臺灣成爲談判籌碼。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23日表示,戈登雖非亞洲專家,內容未必新穎,也不是在唱衰臺灣,但其價值在於展現民主黨外交菁英的視角,提醒臺灣至少有三個缺口需補齊,在川普時代更需謹慎應對。

翁履中23日在臉書上解讀美國前副總統國安顧問菲利普.戈登在《Foreign Policy》的專文。他指出,戈登警告若川普重返白宮,臺灣可能被放上「談判桌」,在華府追求「川習峰會」的大架構下,臺灣利益恐遭邊緣化。

戈登文中提到,北京對臺軍事壓力已經常態化,從越中線、環臺軍演到飛彈試射不斷升級。習近平雖未必無端動武,但若判斷美國承諾鬆動、代價可控,仍可能出手。他特別點名近期幾個警訊:臺灣總統過境美國遭拒、國防部長訪美被否、對陸開放先進晶片、對臺課徵20%高關稅(高於日韓歐15%)。這些跡象都凸顯臺灣處境日益脆弱。

爲此,戈登提出三點務實建議:第一,國防支出須提升至GDP 3%以上,優先強化非對稱戰力、彈藥庫存及民防訓練,以展現自我嚇阻力;第二,擴大對美投資,鞏固結構性關係,尤其是臺積電在美約1650億美元的投資,應轉化爲安全連結;第三,領導階層在「臺獨」等敏感議題上要謹慎拿捏,避免刺激北京,更避免使美國退卻承擔風險。他直言,若美臺關係失衡甚至出現「以臺換談」的錯誤決策,後果將是全球性災難。

翁履中則短評表示,戈登雖非亞洲專家,但文章反映出民主黨菁英的視角,提醒臺灣在川普時代更要謹慎。他強調,民主、共和兩黨雖語氣不同,但對臺要求一致:臺灣要更能打(國防動員、非對稱戰力、民防)與更有用(加大對美投資、綁緊供應鏈)。單靠情感訴求難以支撐安全承諾,唯有可量化、可驗證的投入,才能讓「支持臺灣」成爲美國政策的本能。

他指出,臺灣至少有三個缺口需補齊:軍事上,3% GDP國防支出不能再停留口號,採購、訓練與彈藥儲備要更快、更完整;經濟上,要把「矽盾」升級成「利益共同體」,讓「挺臺」等於「挺美國工人」;政治上,內部要降低內耗,避免高風險政治表述讓盟友無法承受。

翁履中最後強調,美國對「臺獨」態度一向明確:道德上或許同情,但現實上不會支持。真正能讓美國不敢棄臺、也不願棄臺的關鍵,是臺灣展現「守得住的實力、取代不了的利益、務實的節制」。在華府搖擺不定時,臺灣更要自助,因爲「自助者,天助之,也纔有人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