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議員「破冰訪華」暗藏危機?旅美教授警告臺灣1件事
美媒報導指出,9月稍晚美國跨黨派衆議員醞釀進行訪問大陸行程,也將是2019年以來首見。(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美中關係持續緊繃之際,一個由美國衆議院兩黨議員組成的代表團近日罕見訪問北京,並於週日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會晤。這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衆院代表團首度踏上中國大陸本土,被外界視爲象徵性的「破冰之旅」,將高層軍事對話重新擺上檯面。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21日就表示,真正值得臺灣警惕的,是美國國會在實際操作上,已經開始調整自身在臺海的風險承擔角色。
此代表團由民主黨籍、前衆院軍事委員會主席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領軍,成員包括民主黨議員羅‧卡納(Ro Khanna)、克麗絲‧胡拉漢(Chrissy Houlahan),以及共和黨籍的邁克爾‧鮑姆加特納(Michael Baumgartner)。此行目標直指恢復中美軍方溝通,以降低臺海與南海軍機、軍艦頻繁對峙下的誤判風險。
李強會晤時形容這是一趟「破冰之旅」,並強調中美關係對全球穩定具有關鍵影響。史密斯則直言,兩軍缺乏足夠對話已構成全球安全隱憂。這次訪問緊接在美中領導人長時間通話之後,也與川普預計10月底在韓國與習近平會面相呼應,顯示雙方正試圖爲2025年後的關係尋求「軟着陸」。
而翁履中21日在臉書上表示,美國衆議院跨黨派議員組團訪問中國大陸,與其說是美中關係「破冰」,不如說是一場「壓力測試」。北京藉此觀察風向,華府則意在控管風險,但真正值得臺灣警惕的,是美國國會在實際操作上,已經開始調整自身在臺海的風險承擔角色。
翁履中分析,這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衆院代表團首度登陸中國大陸。表面上雙方重啓軍事對話,被形容是「破冰之旅」,但在臺海局勢緊張、美中科技與軍事角力升溫之際,這更像是一次情報交換與底線摸索。對臺灣而言,訊號卻不容樂觀:過去幾年臺灣因美中對抗而獲得前所未有的能見度,如今一旦進入戰術性妥協階段,這些支持恐怕轉瞬成爲談判桌上的籌碼。
他直言,川普的「交易原則」在臺灣議題上表露無遺。川普強調不會「無償援臺」,甚至公開要求臺灣必須「爲美國保護付錢」。這樣的話語對北京是友善訊號,但對臺灣卻是巨大警鐘,因爲川普不排斥在臺灣問題上做出暫時性讓步,只要能換取中國大陸在關稅或科技封鎖上的退讓。
翁履中強調,一旦美中需要展示「降溫」成果,臺灣將成爲最容易被操作的領域。少批一點軍售、限制過境安排、壓低臺海能見度,這些對美國而言只是「可接受的代價」,但對北京卻是戰略勝利。換言之,臺灣的安全極可能被當作外交籌碼。
他指出,臺灣已經注意到風向轉變,因此今年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並加速本土軍工發展,但這仍無法改變大國博弈的現實:當美中坐上談判桌,臺灣多半隻能被迫靜音。過去搭上中美緊張「順風車」的紅利時代正在退潮,未來國際支持恐怕迴歸「維持現狀」的冷靜階段。
翁履中提醒,臺灣不該再寄望重現蔡英文與拜登政府時期的高調友誼,而必須務實提前規劃。特別是川普與習近平10月底在韓國APEC會晤後,臺灣議題可能不再是禁區,而會成爲可被拿來討論甚至交換的選項。他直言:「真正的挑戰在於,臺灣如何在大國博弈的縫隙中,找到自己的安全支點,避免成爲別人交易桌上的籌碼。」